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短篇小说)
本期继续说说广州的十三家银行。1755年,香港事件是英国试图在广州以外的港口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事件。结果事与愿违。甘龙减去了祖父康熙开的四个通商口岸中的三个,只剩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贸易,而这个广州的对外贸易被广州的十三家银行垄断。然后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个机构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除了政府把它作为国库之外,没有任何限制。这样,由于人的自私本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垄断的便利来收取利润。清政府垄断广州十三行的作用是限制贸易,榨取高额利润,但话说回来,此时垄断贸易的不仅仅是清政府的广州十三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是从1600年2月开始获得了与东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但这种垄断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是为了分担风险,因为当时苏伊士运河还不存在,欧洲要绕过汹涌的好望角水域在东亚做生意,整个航线上海盗猖獗。
7,18世界上没有很好的针对航海引起的疾病的对策,所以从西欧到东亚的旅行其实是一次非常冒险的旅行。同时,这样的旅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前期投入以获得船只、水手、物资、贸易货物和金银。虽然说一次成功的交易,一次成功的商船返航,都会获得巨大的收益,但是巨大的投入和风险,真的不是一般投资者能够承受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因为投资的商船发生事故,被夏洛克拖去割肉还债。于是,英国第一家可以公开招股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诞生了。它垄断了东印度和东亚之间的贸易,使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来投资整个远东贸易,而不是用一艘商船去赌一笔贸易。东印度公司掌管着大量的商船进行贸易,单艘商船发生事故的投资风险是分摊的。远东贸易整体肯定是有利可图的,所以人们才敢投资,获得稳定的收益。
另一方面,对东方的贸易只有在有人投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总之,这个公司诞生和运作的目的是为了使远东地区的贸易成为可能,而不是为了限制贸易或获取垄断利润。与西班牙等以前的国家直接以暴力手段掠夺殖民地不同,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英国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拥有工业生产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公平贸易获得财富。暴力掠夺是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此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向全世界输出其优势工业品,同时交换原材料和贵金属。积累财富后,扩大再生产。虽然贸易是用来获取财富的,但是一旦贸易遇到阻力,或者自己的贸易无法处于优势地位,英国人还是要用暴力手段来消除贸易壁垒。东印度公司也被授权拥有雇佣兵和战舰,然后公司精细操作的雇佣兵打败所有东方国家的军队。
那么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两个垄断的国家级贸易组织之间的较量呢?从单笔业务和财富积累来看,结果是广州十三行完胜。说实话,这是一场实力不匹配的胜利。先说为什么赢:贸易的基础是市场,而不是需求和供给。英国对外贸易的目的是出售本国工业产品,换取世界工业原料和财富,最终增加本国财富。重商主义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金银等硬通货是衡量财富的标准,硬通货也是贸易过程中流动性的保证。有了金银和资本,才能有贸易和生产的主动权。所以英国要达到的是国内贸易整体顺差,也就是出口量要大于进口量,这样衡量财富的金银才会进入国内。但是欧洲工业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如何呢?
英国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机器设备、机车车辆、钢铁、刀叉等金属制品,还有日用化学品,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品,这些在清朝都不合时宜。因此,在17、18、19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将纺织品和机器,以及肥皂、勺子等日常用品运往广州,但销量惨淡。相反,他们用剩余的钱购买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但他们回国后可以大赚一笔。习惯用丝麻做衣服的中国人,用尼龙就不舒服,用刀叉吃饭更野蛮。机器和机床没有相关产业作为市场。汽车和火车是震撼龙脉和他祖先棺材的可怕东西,它们作为小农经济延续了几千年。普通人追求的是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没有日用品买卖的习惯。所谓贸易,就是用余粮换取食盐、农具、向政府租借耕牛等。而且单个家庭相对来说财富少,购买力差,无意把西方工业品当成奢侈品。事实上,每一个新概念产品打开市场从来都不容易。为了让消费者接受新产品,他们需要宣传和广告。在那个年代,它们需要大规模试用,然后口口相传。不管要等多久,那只是最初的宣传,因为广州十三家银行的贸易垄断和试图不让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的问题,完全消除了这种可能性。对于以英国为首的这些需要贸易的西方经济体来说,这是贸易的障碍,巨大的障碍!相反,与中国接触有限,使得西方人越来越依赖中国商品,尤其是茶叶。在那个没有饮料,酒是奢侈品的年代,有益健康,回味悠长的中国茶成为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实瓷器在欧洲工厂生产的瓶瓶罐罐面前已经没那么有竞争力了。由于出口养蚕技术,丝绸不再是中国的专利。后来,日本和意大利也开始生产丝绸,并且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只有这种茶,由于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在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丝瓷是高级消费品,但茶是各个阶层都会消费的物品,从土豆农到骑士伯爵,还有英格兰。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是因为饮料太多了,生活很美味,但那时候的穷人还得喝苦水、窖水、井水。
如果没有茶,生活真的会很无味,巨大的需求会带来巨大的利润。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会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筹钱买茶,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也会在南方各茶山投资。由于十三行之间的竞争,茶叶的质量越来越高,但由于行商内部的价格协议,茶叶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所有商人都有利可图的事情。中国茶农卖茶赚钱,运输商拿佣金,广州十三行赚差价,朝廷从海关赚贸易税,英国东印度公司赚差价,英国政府也赚进口税。而且,即使国内市场饱和,东印度公司也可以将在中国获得的茶叶出售给其他西方国家和殖民地获利。但是,长此以往,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白银从西方流入。
中国是一个以银为主的国家,但本身银矿并不多。普通人也喜欢银饰,对银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在其他商品对华销售无望的情况下,白银几乎成了欧洲商船上唯一可以换中国茶叶的东西。从单个商家的角度来看,这是没有问题的。反正你把手里的银子给中国人,那你回去卖茶叶就能多拿些金银币,然后就能买茶叶了。但从全国来看,欧洲流通的白银会越来越少,银矿炼银的速度还不如海运到中国快。整个18世纪下半叶,由于严重的对华贸易逆差由白银弥补,英国平均每年要向广州运送近80万两白银,19世纪前20年平均每年达到115万两。那么,如果一个国家流通中的白银减少,会发生什么?
通货紧缩。那时候国家没有信用币,钱不能随便印。这种覆盖着高山的茶可以年复一年地采摘,银只能通过超新星爆炸产生。从地里挖出一点银子,就少一点。渐渐地,远洋航行后能兑换的货币越来越少,而且因为通货紧缩,持有金银的人越来越倾向于把钱储存起来等待升值,而不是在流通中交易。这样,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就会受到限制。这个问题出现后,整个西方国家及其东印度公司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初的方法是三角贸易,与奴隶无关。中国人其实很喜欢热带地区的农产品和香料,所以在18世纪上半叶,荷兰人曾经用热带地区的胡椒和辣椒换取中国的茶叶,也就是强行在殖民地推销欧洲的纺织品和工业品,用热带香料换取中国的茶叶。然而,这种贸易行为使得许多在热带有殖民地的国家开始效仿,在其殖民地大量种植香料作物。中国对调味品的需求显然与整个西方对茶的需求一样。一床被子那么大,几个西方男人冲上床,谁也盖不上。而且,热带中国聪明的农民开始种植这些作物,很快,从作物中进口的香料就没有了市场。然后在18世纪末,英国发现棉花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棉花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印度盛产棉花。毕竟丝绸不是中国普通人买得起的。没有动物皮,亚麻布衣服只能用麻等植物做,但是不舒服。由相对便宜的棉花制成的棉布和棉袄立刻弥补了这一需求。所以,同样的,欧洲的商品在印度大量销售,印度完全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附属国,然后更多的换棉花,再用棉花换茶叶。但同样的,棉花也可以在中国生长。中国农民很快学会了如何种植棉花,当地棉花挤压了印度棉花市场。没过多久它就死了。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生长的地方,同期的雨热大陆气候可以养活很多炎黄子孙。真的是个好地方,所以古代中国人真的对风险交易不感兴趣。英国人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更多的白银。在新大陆的南北美洲有许多银矿。于是,18世纪末,英国人用工业品换来了新大陆的兽皮和白银,送到中国喝茶。但谁能想到,北美独立了,他们还不停地打别人,跟墨西哥打。大量银矿无法开采,很快。由于环境破坏和野生动物的减少,动物的皮也停产了。我们能做什么?中国不要昆仑奴(黑奴),谁也养不起,也没用。中国劳动力充足,让英国人不再喝茶等东西,但可口可乐要等近百年才能普及。咖啡和酒不是大多数人买得起的,只能喝苦水。据悉,从1785年到1786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叶)的价值是给中国的。
于是鸦片出现了,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噩梦开始了。到1820年,中国流通的白银60%-70%是西方银元,中国货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工艺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被动接受世界第一轮全球化,中国人民也可以创造巨大的利润,获得绝对的贸易优势。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我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点我们现在的情况可以证明,当时的情况也可以。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组织起来。实际上,乾隆嘉庆年间,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因为十三广公司的垄断和清政府的盘剥而受损。但是工业革命还在初期,欧洲不敢和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竞争。它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派出使团去跟皇帝讲道理,但每次都事与愿违,惹怒了皇帝。所以只能以现在的眼光接受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同时国际贸易产生的财富集中在清政府、港商等海关控制的机构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引进技术和制度参与新航路的竞争,凭借强大的基础实力和商品优势获得现代海上霸权,甚至可以通过平等贸易获得。清政府甚至可以用钱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当时缺钱,所以现在不用学英语了。而中华民族在大陆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观念,让我们的统治者看不到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把欧洲的贸易当成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或者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中心。其实他们只是西方全球贸易的一部分,他们的巨额财富没有得到正确的利用,几乎全部花在了维护稳定和展示国家威严的庆典上。面子最重要,自重,盲目自信,让世界力量改变。
事实上,鸦片是罂粟的果实。经过煮沸发酵后,就成了条状或饼状的熟鸦片,供人服用。因为它含有20多种生物碱,所以它最初用于止痛和治疗咳嗽等疾病。1729年,鸦片被雍正禁止贸易和吸食,因为以前确实有一些贵族和贵妇人吸食鸦片。抽完之后看起来很可怕,而且都是外国贡品——不便宜。一旦上了瘾,就会把积蓄用光,特别是清军以前抽鸦片,战斗力明显下降。这是对统治的威胁,所以鸦片被禁止。但实际上,清初的禁烟只是由官员和军队执行。只要这两个地区的人不抽鸦片,其实对统治影响不大。他们以为其他抽鸦片的都是所谓的“杂草”(可有可无),抽鸦片对国家没关系。所以之前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都是和中国人进行鸦片交易。18世纪末,印度的一些英国商人开始购买鸦片,然后走私到广州。每年有2000-4000箱鸦片进口到中国,每箱大约500-600银元。从1800年到1820年的20年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逐渐扩大到每年5000箱。即使我们知道有鸦片走私,香港商人和海关也没有抑制它的动机。毕竟广州十三行的港商是不能在公开面做这种生意的,都是捐高帽的。被查出人头落地,既然做不了这个生意,就不用花钱花精力打击走私了。政府也持同样的态度。鸦片多产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也有部分来自土耳其、孟加拉和爪哇的鸦片运往中国。因为不光彩的鸦片贸易,东印度公司并不直接从事鸦片贸易,但其在广州的白银储备已所剩无几,资金链时常断裂。因此,他们向鸦片商提供汇款、贴票等金融服务,使得鸦片贸易的资金流动更加便利。具体做法是,东印度公司给予散商在东印度从事鸦片贸易的许可,但散商在中国销售所得的白银必须交给广州的东印度银行。这样就可以解决英国广州的白银短缺问题。然后,大宗商户可以在伦敦金融机构兑现现金汇票,并收取税款和服务费。而且,在完全由英国控制的印度,大宗商人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获得印度鸦片,然后以高于进价三倍的价格卖给中国走私者和烟斗。为了促成这笔交易,东印度公司直接在广州设立了多个鸦片局,资助大宗商人交易鸦片。对英国商人来说,它不仅获得了贸易利润,还节省了回国途中的运费和风险资金。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两百年里,我们终于可以突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直接参与东方贸易。为什么不呢?因此,鸦片贸易量从1822年起迅速增加,从每年4000至5000箱增加到每年8000箱...一万盒...两万盒...直到1838年4万箱进口到中国。这一年,广州十三行也因为一场意外,损失了价值4200万两白银的货物,这似乎是它走下坡路的原因。鸦片的大量涌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最重要的是——这项业务的交易额逐渐超过了茶叶,很快就弥补了英国的贸易逆差,进而直接形成了对华贸易顺差。清朝的白银开始逐渐流出,速度越来越快。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虎门的烟是逻辑上的东西吗?
我的肩膀疼。今天到此为止,明天继续!关注你喜欢的朋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