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珠月露和弓(古诗有珠月露和弓)
牡姜饮
一轮夕阳渐渐沉入河中,半江绿半绿。
九月初三夜,露如珠,月如弓。
白居易的《木江吟》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或者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会背!但是你发现问题了吗?
一代人的疑惑
男女老少都在读这句话,“露如甄,月如弓”。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区别。前几天有个同学问我是学诗歌的。我相信我的陈述。白居易的《木江歌》,我们以前读的时候是“露如珠,月如弓”。怎么现在的教材变成了“露珠如真珠,月如弓”?是不是教材错了,把“珍珠”写成了“真珍珠”?
我想三十岁以上的人对本文第一张图中的作品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上是这样写的,“露珠如珠,月如弓”。可能很多人不太关注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珍珠”了!但是主要发音都一样,大家都没注意。细心的家长发现,“珍珠”变成了“真珠”。
现在的教材有错吗?
现在的教材是不是真的错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是“珍珠”!带着这个问题,我搜遍了家里所有和唐诗有关的资料。除了课本,其他资料都是“真珠”,有的还有备注:真珠,就是珍珠。有的没有评论。显然,《朱桢》没有对错之分。
这是怎么发生的?
事实上,这种不同版本的出现,并不是白居易《木江吟》在诗歌中的一个例子。比如李白的《难于上青天》中有一句“我拔出匕首,徒然窥视四路”,在某些版本中是“拔剑撞柱不知所措”的意思。从上一句的“我丢下我的食棒和杯子,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来看,“拔剑撞柱”显然比“停杯扔筷”更有文采。古诗词虽然不要求对仗,但是诗人为了文采往往是对的。但从意境上来说,拔剑东张西望似乎更好。
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版本:
一种情况是诗人自己修改,造成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
有一种情况,后人编辑书籍时,一些自以为是的编辑擅自更正。编辑别人的作品,其实现在的刊物都很常见,有的编辑认为是,认为水平高,对别人的作品进行了修改。我认为修改别人的作品,尤其是前人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一些作品,流传下来了很多版本。当然,对于我们来说,也不能轻易说哪个版本错了,或者说教科书的编辑没看懂,胡乱修改。甚至侮辱他们的无知。就白居易的《木江吟》而言,有可能两个版本都存在。也有可能以前教材写的时候觉得《朱桢》难懂,直接用了《珍珠》,现在新教材又恢复了原貌。
学生在考试中如何选择?
有同学问过我,那么,学生在考试中应该如何选择“珍珠”或“真珍珠”呢?理论上,两者都是对的。有的书明确标明有“真珠”,有一个是“珍珠”。就是两个版本都存在,都是对的。那么,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随意选择吗?虽然可以,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提倡。
为什么不提倡呢?
不是哪个对哪个错的问题。但必须从实际出发,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批改试卷的老师不认识“珍珠”而只认识现行教材中的“真珍珠”,那么你写的“珍珠”是不会被认可的。
第二,如果计算机批改试卷,录入数据库的正确答案是“朱桢”,那么显然无法识别“珍珠”。只会直接给你错误的判断。
所以建议考试时按照现行教材答题。别耍小聪明。
当然,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知道两个版本,也是对我们知识面的一种拓展。有些读者因为教材的改动,和我们之前了解到的不一样,批评甚至辱骂教材编写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不是写教材的人无知,胡乱改,而是本身就有好几个版本,不同的参考版本有不同的权衡角度。说出来,没有错。当然,我们要批评那些随意修改古代作品的人。
今日话题
各位朋友,你能接受教材的“改变”吗?除了白居易的《木江歌》,你知道现在的教材里有哪些诗词被“改”了吗?欢迎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