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运筹帷幄的主人公是谁?(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谁是洛阳的英雄桂芝(谁是幕后主使英雄?)

一个人的转折点大多发生在青年时期。也许是对艺术的认知不容易,转折发生在什么时候不容易判断。什么时候进入中年,甚至老年,都不得而知。齐白石,当然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知道的人很少。但他去世前很长一段时间都相当孤独。他自己在一首题为《画册》的诗中说:“寒弛如雪,游燕不值钱。”也就是说他在北京卖过一段时间的画。(“雪哥”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常用的称呼。“燕”指今天的河北一带,这里特指北京。这个时候齐白石在他的家乡湘潭,人们都知道他会刻会画。因为家乡的战乱和朋友的邀请,他来到北京定居。这两首诗描述了他当时的处境。

齐白石此时已近六十岁。当你定居北京,你会做什么来“吃”?“去卖画,去雕刻自己。”书画篆刻,名气很重要。齐白石不是那种“主动”的人,画画像朱耷(八大山人)是一种“冷轻松”的方式,所以卖画的生意真的很清淡。据他后来对人说:“知道我画的人很少。”所以他的画的价格自然就上不去了。“我的点缀,一个扇面,定价两个银币,比同时期普通画师的价格便宜一半。很少有人对它感兴趣,我的职业生涯非常孤独。”但是,真的有人知道齐白石的内在才华,哪怕只是“而已”。其中,陈师曾是最重要的一个。

●两个人认识。

陈师曾很有名。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祖父陈宝桢是“维新变法”的实力派人物,任湖南巡抚时积极推行“新政”。他的文采、军事谋略、办事能力深受两湖总督曾国藩赏识,官声甚好。他的父亲陈,是当时中国著名的诗人。他的弟弟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这种文化背景使得陈师曾的绘画有一种普通人很难拥有的强烈的文人气息。齐白石说“老师以前画大写意花,笔触苍劲壮阔……”当时的北京就是这样一个风俗,一些官员或者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把一些书画家聚在家里喝一杯。事先摆好纸、刷、盘,让画师互相配合,进行卷或卷轴。在这种场合,谁先落笔,当然意味着定调,也表明了这个人的绘画地位。据齐白石后来说:“遇到这种场面,我并不卑微。我经常拿起笔先挥一挥。有些人对他很不满意,他却还谈笑风生。”陈师曾虽然死得早,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但从他的书画创作和他的书画知识(近年来,他出版了《陈师曾画论》、《中国绘画史》等)中可以看出,).他当然是此时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

齐白石当时是卖画的,在琉璃厂南纸店“挂”了画和刻的点缀。在这里,陈师曾看到了齐白石的印章,非常欣赏,所以他去了齐白石当时居住的法源寺参观。陈师曾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名,齐白石对他的来访自然很高兴。他赶紧从椽子上拿出他认为能代表水平的《借山画卷》,请陈师曾鉴定。仔细阅读后,陈师曾认为这些作品“格调高”,但仍有一些不够精致的地方。然后他写了一首诗,表达对齐白石的欣赏和期待:

我通过雕刻认识了琦君,现在我看到了像篆书一样的绘画。

一束蚕写线,脚底山河满云。

琦君印刷他的作品,画他的画愚蠢,所有这些都有其难以区分的美。

但我怕世人看不懂画,忍不住去听。

正如书中谄媚,难怪右军撤退时被人嗤之以鼻。

我自己画,何必低着头求共同点。

陈师曾的确很有眼光。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他看到他的许多绘画和笔法都来源于他个人对自然的观察,各有各的美。但是,“世界”忍不住听到了,所以他不太喜欢。他在齐白石的画和版画中看到了独创性和创造,这是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值得保存和发展。所以鼓励他“自己画自己的画跟上过去,我又何必低头求同呢?”

齐白石看到陈师曾喜欢他的版画和绘画,大受鼓舞,读出了内在的意蕴,这也有力地鼓舞了他此时的孤独状态。作为一个有着独特追求和探索的画家,陈师曾认为自己不必奉承世俗的观点可谓“正合我意”。虽然他们都十岁了(陈师曾生于1876年;齐白石,生于1864年),彼此情投意合。乍一看,他就成了一排。

从那以后,齐白石经常去陈师曾家。陈的图书馆叫“”,齐白石和在这里“谈画论世”。当我们看到相同的东西时,我们的友谊变得越来越深”。“汤怀”到底高且广,旧历六月依旧沁人心脾。内墙上有四川嘉陵的山水画。齐白石也去过这些地方,看着就觉得很亲切。齐白石从北京一回国,就不情愿地写了一首诗:

六月的汤怀秋高气爽,四周的嘉陵江可以躺着游泳。

这个世界能在这里相遇多少次,离开北京就不能回头。

在汤怀与齐白石交谈,胸有大志的陈师曾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绘画理论。在他看来,绘画应该是生动的,显示思维和艺术家的精神,而不应该只是像拍照一样。在陈师曾的画论中,“宁简而不美,宁巧而不宁拙,丑而不奇而不恶,工整而不缺率,诚实而不添饰,以充分发挥个性,唤起独立精神,避免贬低美、取姿而作画的世俗恒常状态。取法,人品高。”因为齐白石的作品突出了这种“简单”,陈师曾称赞他的“画风”。

对齐白石的印章,陈师曾当时的评价是“多面而不简”。齐白石听了陈的话,致力于朴素。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参考秦汉时期私印的官印,观察汉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参加自己独创的木雕基础,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浑厚古朴的篆刻风格。

当时齐白石的画,走的是八大山人的路,到了他认为自己“挺像”的地步。陈师曾认为人们在绘画中应该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善于创作的齐白石听了陈的话,打开了思路。经过努力,他终于“创立了自己的红花墨叶学派”。

齐白石的《梅花》最早学习宋代杨的画法。在家乡湖南,老乡殷晋阳以画梅子闻名,齐白石也兼顾笔法,自成风味。陈师曾看后想:“工笔可以出梅花,但是很难讨好。”齐白石相信陈的观点,改变了他的绘画方法。陈师曾的渊博学识说服了齐白石;然而,齐白石长期混迹于下层社会的经历也给了陈师曾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因此,气与陈的交流不是单线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所以,虽然陈师曾自称是京派画坛的“领军人物”,但他还是请当时并不被看好的齐白石为他的画题词。齐白石也不客气。他曾经为陈师曾的一幅画写过一首诗:

儿子的事业是画中的花。

无耻高于画,一登薄影在京。

在这首诗中,陈师曾虽然出生在一个“公子”家庭,但他的品格却极高。也许这就是出身贫寒的齐白石最看重陈师曾的地方。齐白石对陈师曾的画也很有见地。有一次,湖南一位姓刘的朋友因陈与家的关系,请他为自己画一幅“衡山水之家”的画。这位朋友让齐白石补充问题。当时看画的几个人都认为画“不像湖南的山水”。然而齐白石认为,这些人并不了解陈师曾的画,却大量阅读了前人的原作,融炼结合,形成了“别样的学派”。是真正画家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画墨”。齐白石的识见确实高人一等。

当时他们交往的情况,在齐白石断断续续的日记和题画中有零星的描述。比如他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词:“我回到京城,画了很多。起初,我不画风景,但我为我的朋友画了四个小屏风...在寒冷中寻找乐趣似乎很无聊。也就是说,陈师曾,这个时候住在这里的画家,不知道三昧……”那时候,陈师曾似乎是唯一一个一路无视齐白石《冷一》的人。1921年,他们很快认识了。6月6日是文人设定的“莲花”生日。这一天,陈师曾邀请了一群著名的画家画莲花来庆祝。知道陈奇白石“不高兴”,他没有被邀请。十多天后,齐白石再次邀请陈师曾和这些画家为荷花庆生。似乎齐白石的性格一时别人很难把握。两年后,为庆祝“荷花”的生日,齐白石特地画了30多幅荷花图。在他自己看来,他们总体上是好的。但其中最好的,齐白石认为有四幅枯莲图:题“人前笑”、“背后笑”、“背后笑”。其中,最好的都被陈师曾拿走了。另外还有一本小画册,齐白石认为是“最好的”,但“没人知道”,也是“被老师叫去的”。从这一点来看,陈师曾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和识见。而他的眼光往往与齐白石一致,这应该是他们相互倾慕的基础。

在齐白石的一首诗中,揭示了它们相互作用的深刻情况:

你我是两个人,都不敢交朋友。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胸腔里完成,而不是在毛皮里。

鬼和蛇神经常从手腕底部相遇。

没有你我不会前进,但没有你我会后退。

我告诉你,你了解你自己,你不了解对方。

“恐对方”是古人的“恐友”。两位艺术家坦诚相见,形成了“没有你我不进,没有你我退”的状态。这就是友谊“互相欣赏”的真谛。

尽管陈师曾和其他少数人理解和欣赏它,齐白石的画仍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他一听陈师曾的建议,改了梅花的画法,就有人跟他说,你改了画法,是另辟蹊径,可能会被当成副业,更不符合老百姓的看法。齐白石很固执。他在为别人画图时,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决心:“我画了几十年,却没有想到自己。从那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大的改变,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就是饿死在北京,等死而不怜,但我可以在释然的时候问自己。”齐白石和很多真正的艺术家一样,把自己作品被世人所知的时间定为“百年”。他有一首画诗说:

世人皆知雕虫小技,百年舆论自有期。

我问心无愧的去了九院,诗名没播,画名低。

但也很自信。他期待在一首诗中画桃花和竹笋:

瞎子不知花的颜色,聋子不知笋的气味。

万一世界不瞎不聋,洛阳纸价一定贵。

齐白石的“浪漫夜行”

●洛阳纸贵

齐白石画作《洛阳纸贵》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这与他的心腹陈师曾的大力推动有直接关系。1922年,画家齐白石六十岁。这年春天的一天,陈师曾来找齐白石,说日本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木和渡边慕辰,已经来信邀请陈师曾带着他的作品,参加在东京工艺美术厅举办的中日联合画展。作为中日绘画联展,当然具有代表性。在陈师曾看来,齐白石的画是“高雅的”。因此,他被要求准备一些画,并通过陈师曾带到日本展览和销售。齐白石后来讲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举了自己当时的情况:“我在北京,绘画事业不是很好。我的老师如此热情是罕见的。有了这个机会,我当然愿意依从,就画了些花和山水,递给他。”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齐白石绘画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后来发生的转折,真的是当时始料未及的。齐白石随后带着妻子回了老家。在长沙的时候,我遇到了二女儿,她嫁出去了,被老公折磨。当我回家时,我看到自己种的石榴已经结果了...然后去了省城,为一群老朋友作画、刻字,徘徊了好多天才回到北京。这时,陈师曾已经从日本回来了。他让齐白石把他拿出来的画都卖掉。收入特别丰厚。齐白石的画每幅100银元。有一幅只有两尺纸的风景画,居然卖到了250银元!这样的价格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陈师曾说,这次展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法国人选择了齐白石和陈师曾的画作,希望他们能参加巴黎艺术展。日本人认为陈、齐的艺术水平很高,想把他们的作品和生活状态拍成电影...面对这样一种不同的情况,齐白石写了一首诗叹道:

曾点胭脂杏花,千足金纸广赞。

终其一生,耻于弑父,海中各国皆知老画师。

这个结果不仅是齐白石始料未及的,也是国内大多数画家和收藏家始料未及的。之后外国人来中国,买齐白石画的人多了,也改变了国内市场。当时琉璃厂很多卖书画的店铺都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卖个好价钱,都转而求助。其他藏家也来要画——“从此,我的卖画生涯一天天红火起来。”对此,齐白石深感这是陈师曾这位睿智的老师和朋友的“深情厚意”。当然,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那之后,这些画值多少钱,齐白石有一首诗来描述:

几朵霜花价格不菲,价格不逊于黄金。

油、煤、米可以互换,何苦吃苦饭呢?

每天画画有多忙:

画个债很难,早上起来很难,晚上熬夜也很难。

20岁改掉懒惰,谁都知道谁教的姓。

对于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中的齐白石来说,他的画怎么会变得如此“珍贵”,以至于“早上醒来,晚上睡得很晚”都无法珍惜?

●想念朋友。

世事难料。给齐白石的绘画生涯带来如此巨大变化的陈师曾,似乎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不幸不久就离开了人世!1923年7月,陈师曾告别齐白石,说要去大连。朋友远行很正常。没想到,8月份,陈师曾去世的消息传来。原来,陈师曾到达大连后,得到了继母在南京去世的消息。他立即去南京参加他的葬礼。到了南京后,因为酷暑,一代宗师竟然死于痢疾。陈师曾,一个嫉妒的天才,死于48岁!

齐白石得到消息后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失去了一个知音,心里好空虚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齐白石回忆往事,写了许多悼亡诗。在认为知己难求之后,他写道:

见面的时候,我们觉得可惜,哭了。

之后谁知苦尽甘来,黄泥岭上有几棵松树。

陈师曾的支持大大增加了齐白石画作的价值。他忘不了这样的恩情。在一首诗中,“一位老师死后,我可以得到他的画扇,边写诗边哭泣”,我写道:

一棵乌桕树颜色还新鲜,一张尺子纸能卖一千块钱。

我有吸引世人嫉妒的才能,但天道也是君之年。

齐白石想到陈师曾不是学长,也不是少数几个能看懂他画的人之一,心里很难过。在另一首诗《看陈师曾的画,哭吧》中,我写道:

如果你急着哭,朋友的心会痛。

我的一个老朋友今天也在这里,所以他拔剑杀死了黄奇。

“黄奇”是齐白石的名字。在这里,有些东西你可以奉献自己来换取老朋友。陈师曾洒脱,艺名成名,风度不可替代:

以前记得一起喝酒的人,十年间在人间声名鹊起。

瓶前落笔,黄菊花又开。

人生有一个知己足矣。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知己,还有支持的善意。这样的人物怎么会被遗忘?所以齐白石曾说:“和陈师曾交朋友,也是我一生难忘的事。”几年后的1930年,齐白石画了一幅《湖畔远航》,上面的题字又使他想起了用高价带到日本的一幅画:“余曾用两尺多的旧碎纸画山水,多为紫桃花。后来他为陈师曾带到日本,售价250元,让我汗颜。至今,我还是无法放弃这张图。摸摸白石,记着。”齐白石经常谈起这段传奇经历。

下一件与陈师曾有关的事情发生在1937年。陈师曾的父亲陈三元(名李三,号三元),清末大诗人,现居北平。当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中国时,陈三元对此深恶痛绝。天津沦陷后,侵华日军欲招名士为眼,不断骚扰三原老人。陈三元为了打破日寇的思想,绝食五天,死于焦虑和愤怒。如此悲壮之举,实在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人的道德之举。此时的齐白石,也受到了战争的刺激,坐立不安。他下定决心闭门在家,不与外界接触,甚至为了怕被日本人利用而辞职。他得知故友陈师曾的父亲去世后,想起往事,立即写了一副挽联:

作为一代人的大臣继承人、画家和诗人,他们享受着悠闲的生活。

从南浦来,到西山,九天入仙境。离开混沌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吗?

(这里“叶”是父亲的发言)在底线的最后一句话里,齐白石也含蓄地包含了他的不忍。尽管自北平沦陷后,齐白石从未出过城门,但出于对陈师曾生前友谊的欣赏,他亲自向陈三元的精神致敬。后来,他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在秋天后走出大门。”这里表达了深厚的友谊。

1942年,齐白石的一个朋友想去存放陈三元灵柩的长春寺祭拜和饮酒。齐白石对他的朋友说,你知道我和陈师曾的友谊。没有陈师曾的支持,我的画名就不会有今天。石曾尊敬的人三原先生在世时...我请他为我的诗集作序。他知道我和石增的关系,大方地答应了...从丁丑二十六年六月开始就没出过家门。只是丁丑年九月,得知三原先生去世,才破例。既然你想参观长春寺,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我不妨破例再出去一次。齐白石和朋友去了长春寺后,回家画了一幅小庙拜陈的画,送给朋友作纪念。所有的友谊都包含在特殊的行动中。

齐白石在绘画和篆刻方面的成就已经写进了现代美术史,不可动摇。但是,从前面的介绍来看,很难想象他当年的孤独处境。其中,陈师曾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陈师曾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有着非凡的造诣和伟大的洞察力;另一方面,陈豁达,勇敢,乐于推荐,帮助那些一时不看好的人。

虽然口袋挡不住锥子的“曝光”,但如果没有陈师曾的积极努力,齐白石家喻户晓的局面还得拖延一段时间。当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拿到日本以“大价钱”卖出,引起轰动的时候,齐白石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画家”,已经到了一个人可能成名的非常有限的时间。因此,齐白石几乎在后半生都念念不忘陈师曾对他的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