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

博学、好问、近思仁是什么意思(君子慢言、快行是什么意思)?

1.3

子曰:“妙语使人心悦,耳目一新!”

【作者注】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也表现了孔子对修辞学的批判。孔子的话,对今天的人来说,有点顾虑。有两个原因:

第一,修辞本身有两层含义。朱注《论语》:巧,善。秩序,善良也。好言好色,外在装饰,讨好别人,会让人想不择手段,节操作死。在我看来,聪明不同于善良;聪明不是善良,而是聪明和心灵手巧。与善良不同,善良不是善良,而是改造。字正腔圆就是说说话要有技巧,说话时要变脸。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色假,都是假的。说是花言巧语,其实是虚荣心,伪彩色。文字和色彩都是真实的,是真实情况的恰当表达。言辞雄辩,但色彩真实。其中,修辞和伪彩色应予以批判和否定;能言善辩,真诚待人,应该提倡和肯定。笼统地否定修辞是不对的。

第二,即使是花言巧语,假伪色,也未必没有善意。善良的人也可以说好话。颜伪色也是如此。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场合,具体事情。当然,这取决于如何理解仁。如果仁是指仁,仁,用修辞来表示仁,那就不用批判了。时代变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也变了。在现代化的今天,商场、政治舞台、战场等的谈判。所有这些都需要雄辩的谈判者。这些人在谈判桌上口若悬河,却在自己的集团内部以爱和孝心对待父母和兄弟。巧言令色已经成为一个人个人能力的体现。

所以,笔者认为,孔子的“辞”指的是辞藻和假伪色,重点是谬误。

这一章可以得出两点启示:第一,要正确理解孔子的话。孔子说某句话的时候,可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情况。《论语》只记孔子的话,不记具体情况,会导致后人理解偏差。在特定情况下成立的真理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成立。还是那句话,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们的看法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变了。当时人们认为什么是对的。现在,人们不一定这么认为。第二是好好说话。你可以振振有词,你可以据理力争,但你不能公正,也不能欺骗别人。

它是孔子仁思想体系的核心。弄清楚什么是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说的仁还是孔子说的仁吗?仁有哪些变化?

这里我们来讨论一下仁的含义。百度词典解释,仁有三个基本含义:1。一个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同情,如仁义(a .仁义;b .通情达理,温柔体贴他人)。有远大理想的人(善良贤惠的人)。仁与智(儒家伦理思想)。2.果仁最里面的部分或其他硬壳的可食用部分,如核桃仁。3.姓氏。

迄今为止,殷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仁”字,在《尚书》和《诗经》中也很少出现。到了春秋时期,仁这个词被提及的次数更多了。比如《国语》中,仁出现了二十四次,基本意思是爱人。在《左传》中,“仁”字出现了三十三次。除了爱别人的意思,还和忠、义、信、敏、孝并列。它被认为是人类的重要美德之一。

但是,在孔子之前,仁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春秋末期,孔子国破,天下衰。据司马迁统计,“春秋时期杀了36个君主,灭亡了52个国家的人不计其数,都跑了,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家”。频繁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际关系的剧烈变化,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理想人际关系。孔子选录提炼了大量关于仁的思想材料,从其他美德中选取仁,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将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仁者欲其人,其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天下五事为仁”,这五事就是礼、宽、信、敏、善。孔子的仁具有广泛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一个基本范畴。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了早期儒家思想体系。仁的出现是社会关系巨大变化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父子、君臣、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孔子的解释,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仁有很多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道德和道德的总称。据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不完全统计,以仁为道德总称的道德条目有49条,每一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仁的某一方面或侧面。“纵观孔子平日所言所定的五经中的一切美德,几乎都在仁,如诚、敬、恕、忠、孝、爱、识、勇、礼、恕、信、敏、善、恩、暖、慈、俭、让。(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1卷,第65页)除了上面提到的统帅一切的一般美德之外,它本身也是美德之一,而且它与爱作为一种仁慈的解决办法联系在一起。

第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孔子根据个人道德修养的不同层次,把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士、君子、圣人。孔子对这三类人的仁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读书人有四点要求:一是生活简朴,学习刻苦;第二,我不怀念家人的幸福。第三,胸怀大志,坚定不移,一生以仁为己任;第四,做好危机时祭祀的准备,盈利时思考是否道德,祭祀时尊重,哀悼时哀悼。君子的要求高于君子,包括五点:第一,君子不预先定义世界,在处理世界时,始终以道德为准绳;第二,君子以德为本。举止礼貌,说话谦虚,诚实完成任务;第三,君子主张原则统一,反对官商勾结;小人只讲勾结,不讲原则统一;第四,君子讲究有原则的和谐合作,但绝不同意不同意。小人随意同意不同意,却不讲原则性的和谐合作。第五,君子问心无愧,不忧不惧。圣人是具有至高道德、智慧和成就的完美的人。圣人作为仁的最高境界,具体要求是提不出来的。至于达到仁的途径,孔子弟子夏紫说:“博学而笃定,问而思之,仁在其中。”也就是说,拥有广博的知识(博学),坚定的志向(矢志不渝的决心),认真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提问),由近及远、由易到难(近思)地仔细思考,仁的精神境界就体现在其中。

第三,仁在政治上的实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治国之道,其基本内容是克己复礼,即克服自己的私欲,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具体方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政治国就是采取德治的模式,即以德为德,以德为礼。实行这种模式,就能实现“德治如北辰,众星云集”的千年大计。孔子虽然积极倡导德治模式,但并不否定刑法作为补充。子曰:“圣贤之治,亦需刑政结合。”。以德教民,惟以礼教民;其次,政府引导民众,刑罚却禁止。变佛,导佛,伤义败俗,所以受罚。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种观点混淆了仁与德的区别。孔子说仁是人的情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爱。道德是一切道德目的的总称。情感、道德、理性是人的三种本性。就是德仁这种情绪的外化。仁、德、礼分别指情、德、法。你不能把仁等同于德。当然,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孔子说的不一样。现代社会的仁主要是指仁,是指能够同情、关心、帮助人,是道德的一种表现。这个仁不是另一个仁。现代社会的仁与孔子的仁有很大不同,其意义远不如孔子。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孔子将其定义为爱人。现在我们翻译孔子的话,就要把仁翻译成现代的话。如果不翻译或者翻译成仁,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孔子的意思。为了让现代人理解孔子说的话,我们需要从现代词汇中找到一个与孔子的仁相对应的词。笔者认为,孔子对仁的解释中的“爱人”一词的含义与现代词中的仁相似,在翻译中仁可以译为“爱”。也就是说,仁就是爱,对他人的爱。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人的情感,就是对人有很深的感情。

子曰:“对伪色甜言蜜语,自命不凡的人,很少爱别人,也很少在爱中行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