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老油茶嫁接茶花缺点(油茶树嫁接茶花)

油茶嫁接油茶(老油茶嫁接油茶的缺点)

基金:广西油茶嫁接效果分析

基金: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项目(桂科aa 17204058-10);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研[2016]14号)

戴军等人

山茶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原产我国,主要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18个省(自治区)。其主要产品茶油含有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2]。截至2017年,我国油茶总面积已达437万hm 2,但其中60%为低产林,山茶油年产量不足75 kg/hm 2。种源混杂和缺乏管护是油茶林低产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没有管护的油茶林都存在密度过大的问题。因此,间伐是低产林改造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疏伐油茶植株主要作为薪材处理,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山茶花和油茶都属于山茶属。以往的研究表明,油茶与油茶具有良好的嫁接亲和力,生产中常以油茶为砧木嫁接油茶。本研究将油茶大树移植到盆中,然后在苗圃中嫁接不同品种的油茶,并对早期嫁接结果进行分析,为油茶低产林改造中间伐植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场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东经109° 28 ',北纬23° 91 ')。它位于广西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 ~ 21.2℃,年平均降水量1 225 ~ 1 94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 325 ~ 1 734小时。

1.2测试材料

2010年4月,岑溪市采用软枝油茶容器苗进行普通油茶林造林。造林用苗高和地径分别为30厘米和0.4厘米左右,行距为2米× 3米,栽植后进行常规水肥管理。2019年11月,根据嫁接树冠的形状和造型要求,选择生长旺盛的油茶植株进行修剪。树木用0.2%甲基托布津彻底消毒,土球用0.08%百菌清消毒。伤口用搅拌器密封,以防止树木失去太多水分,并通过切口感染细菌。处理后的土球移植到直径70 cm、高80 cm的无纺布袋中,置于75%遮阳网苗圃中进行管护,进行嫁接。接穗为优碧、欢喜、花仙子等16个山茶品种,均采自广西国有林场广西雅江(来宾)茶花镇茶花园。

1.3测试方法

2020年2月,选择盆栽后恢复良好的普通油茶树桩作为砧木,嫁接油茶。采用切砧植皮法。进行单品种嫁接和品种组合嫁接。选择10个山茶品种进行单品种嫁接,每个品种嫁接6株,每株山茶嫁接10个主枝;每个组合嫁接选用5个油茶品种,有4个组合嫁接,每个组合嫁接9株,每个油茶品种在每个油茶上嫁接2个主枝(表1)。在40 ~ 120 cm的高度,选择直径10 ~ 40 cm的主枝进行嫁接。主枝剪去后,测量断面厚度和高度,根据主枝直径选择嫁接芽数(厚度< 20 cm,嫁接1个芽;20 ≤厚度< 30厘米,则两芽;粗糙度≥ 30 cm,带3个芽)。嫁接后用保湿袋覆盖。嫁接后45-60天,接穗出芽后,摘掉保湿袋,进行常规水肥管理。

2020年6月2日(嫁接后100天),测定不同品种茶花的生长情况。用游标卡尺测量枝条的粗细(精确到0.01 mm),用卷尺测量枝条的长度(精确到0.01 cm),统计枝条数,统计枝条和芽的成活率。

分枝成活率=存活分枝数/总嫁接分枝数×100% (1)

芽成活率=存活芽数/嫁接芽总数× 100% (2)

表1单一品种嫁接和组合嫁接

1.4数据处理

用Excel软件计算平均值后,用SPSS 17.0软件的Duncan新复极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和分析

2.1不同山茶品种在单品种嫁接中的生长差异

10个山茶品种嫁接成活率较好,枝条成活率在90%以上,平均枝条成活率为96.83%(表2)。

‘Joy’和‘Umak’的分支成活率为100%。10个山茶品种芽的平均成活率为81.64%,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喜乐’的芽成活率最高(97.30%);其次是'芙蓉洗发水'、'优玛可'、'优碧'、'丁香'、'沙井',芽成活率均超过80%;‘花仙子’的芽成活率最低(62.94%)。10个山茶品种的接穗新梢平均直径和长度分别为4.70 mm和32.43 cm,平均分枝数为4.30个,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 < 0.05)。新梢最粗的是沙井(5.70mm),最长的是丁香(40.49 cm),情人节和芙蓉洗发水(7.33)枝数最多。‘四季茶’新梢最差,粗细和长度最低,分别为3.48毫米和19.31厘米。

表2不同山茶品种在单品种嫁接中的生长情况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05)。下同。

2.2砧木接口的厚度和高度对接穗生长的影响。

砧木的粗细与芽的成活率呈负相关(P < 0.01),与枝条的成活率不呈正相关,与接穗的新梢粗细和分枝数呈正相关(P < 0.01),说明接穗生长越多(表3)。嫁接部位的高度与新梢的粗度和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表明嫁接部位越高(40 ~ 120 cm范围内),越有利于接穗分枝的形成。

表3嫁接砧木与接穗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表示显著相关(P < 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P < 0.01)。

2.3不同山茶品种组合嫁接的生长差异

不同组合间,接穗的平均芽成活率、新梢粗度和分枝数差异显著(P < 0.05)(表4)。组合1的平均芽成活率最高(88.77%),新梢长度(36.63 cm)和分枝数(4.64)最大。组合2的新梢最粗(5.94毫米)。茶花品种不同组合影响整体生长。

表4不同组合山茶花的生长差异

在第一组合中,不同品种间差异最大,四个性状间差异显著(P < 0.05)。组合2品种间差异次之,芽成活率、芽粗、分枝数差异显著(P < 0.05)。组合3和组合4中,品种间差异不大,只有一个性状差异显著(P < 0.05),即新梢长度和芽成活率(表5 ~ 8)。可以看出,不同组合的品种生长情况明显不同。组合1中‘大马歇尔’的芽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P < 0.05),新梢长度和粗度最低。该品种的生长低于其他品种,导致该组合的观赏价值较差。所以在组合品种时,要尽量考虑像组合3、4这样生长差异小的品种。

表5不同山茶品种在组合1中的生长差异

表6不同油茶品种在组合2中的生长差异

表7不同油茶品种在组合3中的生长差异

表8不同山茶品种在组合4中的生长差异

2.4同一品种不同组合间的生长差异

不同山茶品种在不同组合中的生长稳定性不同(表9 ~ 13)。不同组合中,‘格兰马歇尔’、‘紫罗兰’、‘花仙子’接穗的芽成活率、粗细、长度、分枝数无显著差异,其生长不易受其他品种影响。不同组合间‘优必选’的芽成活率和芽粗差异显著(P < 0.05),且其生长易受其他品种影响。‘Joy’新梢的粗度、长度和分枝数差异显著(P < 0.05),受影响最大。

表9不同组合‘大马歇尔’的生长差异

表10不同组合‘紫罗兰’的生长差异

表11不同组合的“优比”增长差异

表12不同组合中“Joy”的生长差异

表13不同组合‘花仙子’的生长差异

结论和讨论

植物的生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试验中,不同品种的山茶嫁接时,接穗的成活率和新梢的生长都有显著差异,这符合内部因素决定品种间差异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嫁接界面的厚度能够促进接穗新梢的生长,是否与嫁接界面的厚度能够提供更多的营养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界面厚度与枝条成活率无显著相关性,与芽成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是否与在较粗的砧木上嫁接较多的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山茶花进行了组合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间以及同一品种不同组合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组合中的生长差异显著。从观赏角度来看,选择生长势相同的品种更有利于树桩盆景的培育。同一品种在不同组合中的生长也存在差异,有些品种的生长不易受其他品种的影响,可以为筛选品种组合提供参考。本研究仅分析了嫁接后接穗的生长情况,其对开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