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习俗(苗族传统节日习俗)

白云生是苗乡。

湘西苗族建筑元素以用料考究、构图精美、造型典雅、古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一般村落位于半山腰,层层向上重叠,如蜜蜂筑巢,可称为“蜂蝶型落村”;也可以建在河边,或者相对平坦的开阔地带。这些民居比较分散,被称为“散村”。无论是蜂蝶式的村落,还是分散式的村落,一定要选择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因为苗族信奉重山川、依山而稳、依水而居、依水而美的观念。

吊脚楼和黑瓦房是苗族民居的主要形式。受地形影响,部分民居用木柱支撑,框架底部较高,以防受潮;因为山势险峻,为了增加实用空室,把柱头的前部挑出来,形成一个回廊式的高跷建筑。黑瓦房是苗族民居的另一种风格,通常五柱六挂,墙上装木板,铺青瓦,墙壁反复涂桐油,在风吹日晒下黝黑发亮,干爽舒适,防潮防震。一般房子都是朝南朝北,通风好,阳光充足。

苗族的住宅结构有一定的规格,一般从“咽口”进大门,中间有厅堂,后面有小辈房或客房;左边是火塘,后面是长老房;厨房在右边,粮仓在后面。以上安排因姓氏不同而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的苗族对建筑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祖先埋葬地等,这就造成了苗族建筑的丰富性和多变性。

五里庙乡(赵霖摄)

在青山之间,有一个美丽的苗寨。古老的城墙,精美的石门,规则的石阶,无不诉说着古老而丰富的寨子。村里高耸的建筑是绣楼,姑娘们站在楼上,举目望去,青山绿水,美不胜收。难怪苗族姑娘能绣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刺绣。

苗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他们往往在寨子内修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防御建筑,主要有寨子、王淼城、宝寨塔、包家楼、程门寨子等。其中,宝宅建筑较为常见,建在寨子的高地上,有密道和炮眼。而包家楼,则是地主的旧财富在富人一方建造的。一般建在庭院的高处,起到看家护院的作用。

苗族人喜欢群居,一个村子往往有上百甚至上千户人家。(田摄)

苗族建筑是当地材料的典范。石头被广泛使用。村里的路是石阶,坪地是石头铺的,房子是石基,石墙,石瓦。好像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他们就和石头住在一起了...这些粗细不一、剖面整齐的建筑,构成了美丽苗寨的一道独特风景。土的利用是极好的,有的用夯土砌墙,有的用土砖砌墙,有的用土石结合砌墙。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此外,木材的使用也很广泛,屋前都安装了木板。第二层和后墙周围的墙是用山竹、泥土或牛粪做成的,特别是在吉首的花园和苗寨。像吕东山这种树林多的地方,民居全是木板,室内装饰极其精美,人们住在里面,身心愉悦。

苗族民居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宅基地的选择讲究风水。施工前,我们应该邀请房屋神和崇拜鲁班石现。砍树画墨,礼仪复杂,规矩严格。上部屋面梁是住宅建造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房梁被抛,木匠师傅朗诵着优美的中国篇章,好不热闹。亲朋好友来祝贺,互相争论,彻夜不眠。之后安然谢过大地,人神共住,最后建了一座大门,祈求吉祥、健康、昌盛。

苗族建筑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通过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1)建筑仪式

苗族人建房的主要程序是:

1.选房。苗族人崇尚“鱼住滩,人住湾”的宜居习俗,宅基地大多在寨子里或靠近寨子空的空平地和开阔地。

立室祭鲁班(石邦秋摄)

2.准备材料。通常在仲夏或淡季。进山需要带香、纸钱、酒、肉等祭品,祭拜天地之神后才能砍树准备材料。

3.墨水。木头做好后,叫白工抬进院子,先拜鲁班大师,然后举行送墨仪式。木匠把金墨装进墨斗,套上新墨线,拿起新墨斗,由主人拉墨线,在一块木头上用力一拍。墨线平直均匀则吉祥,否则重发。木匠一边弹墨一边背诵贺词:“墨弹一根线,钱生钱;玩墨久了,东方就发财久了..."反复打了三遍墨后,木匠正式拿起"波杆"盖房子。中柱高一般为1.88、1.98、2.08。木匠用鲁班文字标注树的各个部位,这些特殊的符号一般人是无法识别的。

4.建筑。按照木匠画的粉线,用锯、斧、凿等加工成型。,并组装成一排排风扇。

5.建造一个房间。房子建好那天,村里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亲朋好友都来庆祝。

6.远光灯。苗尚良,搞笑独特,仪式隆重,热闹非凡。一般上梁仪式要经过七道程序:开场白、要梁、登高、打包、祭神、抛梁、收尾。

上梁第一天,主会叫人把巴赞打一顿,揉成一个桐球那么大的球,这样就可以用来抛梁了。在梁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观看。在众人的期待中,两个壮汉抬着屋顶横梁走进竞技场,放在木马上。木匠爬上梯子来到屋顶,每爬一层就唱一首《亮亮》,直到柱子顶端。这时,两个帮着砍梁的人从檩条两边的柱顶扔下两匹红绸绿马,地上的人把屋顶梁的两端绑好,听工匠们唱《梁之歌》。一听“升梁”二字,鞭炮齐鸣,唢呐奏响。爬梁的人拉着布把梁抬高,直到梁架在正房两边的中间柱子顶上。

立式风扇(石邦秋摄)

苗尚良词版本众多,内容丰富。就在梯子上,木匠师傅唱道:

一进屋,主人就邀请我梁。

踩着梯子,新房亮堂。

仙桃堂挂满摆件,主家富贵万年。

最后一步是流行,第二步是孙强,

第三级台阶上,人家很有钱,第四级台阶上,状元郎,

五步五子走向科学,六步六兽兴旺...

安装横梁前,询问横梁:

问:说说这根梁,说说这根梁,它是在哪里诞生的,长在哪里?

答:他生在金银山,长在昆仑山。

问:谁看到它诞生了?谁看的长?

答:地形龙脉看着它成长,日月星辰看着它成长。

雨水滋润,阳光普照。

枝对生,叶成双。 

抛梁时,边抛边唱:

一扔东,儿孙落广寒宫;

第二投南,一代状元;

三掷西天,子孙世代穿紫衣;

四丢北,儿孙代代兴旺家业。

扔粑粑的过程很有意思。东南西北扔了之后,遍地开花,把巴巴扔向四面八方。刚开始围观的人伸手跳进空去捡,可没碰到人群就捡在了地上。你推我推我,喊着喊着,一片欢声笑语。投掷结束时,主人向所有观众分发了一块蛋糕,以示好运。

7.安龙谢过大地。苗族人崇拜龙,新居建成后要在正房筑龙巢,安龙之神。龙神和土神和睦相处,被称为“安龙邪土”。有请龙莱,安龙威,拜龙神,都是苗老四安排的。内容多,程序复杂,地方不一样。

8.安装神龛。苗族神龛,有的放在正房的中后墙,有的放在火塘旁的“母柱”。新房子的落成和神社的安装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神龛放在正房,应该高于门框。俗话说:“祠高于正室门,儿孙生于自家门;神龛比家门口低,荣光灭。”

梁巴(石邦秋摄)

9.竖起楼梯门。这座建筑是院墙的大门。建筑外面是村庄公共场所,里面是私人宅基地。苗族人对这种楼梯门非常讲究,所谓“四两室一千斤楼梯门”就是指这种独特的概念。楼,苗语叫“住竖”,翻译成汉语就是收紧房子的意思。一个家庭能不能团结和睦,兴旺发达,就靠这一扇门。所以,主屋搭好之后,一定要另选吉日,请风水先生勘测楼梯门方位,才能动工。 

(2)黑瓦房

黑房子多为木屋。按列数和行数可分为五列六挂、五列八挂,多为五列十挂。屋顶盖小绿瓦,隔墙用木板,涂桐油。前院用青石板铺成,房前屋后种上凤竹或枫香树。

绣楼(龙杰摄)

穿过大门进入主室,“龙宝”埋在中间,房间在后面。在大厅的左右两边,有一个带地板的房间和一个火厅。苗族人对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风格,当地所有民居都有火塘,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开着火,以象征一个家庭的人缘和兴旺。火塘上挂个炕架,用来熏烤腊肉和野味。火塘中间有一个生铁做的鼎,供下班回来的苗族人围着火堆做饭炒菜。如果朋友和亲戚来拜访,每个人都会喜欢围着火塘喝酒唱歌。放在火池里的三角铁架象征着祖先,不能踩在脚下。一家人围坐其中,在祖先的保护下充分享受家的温暖。火塘的设置很精致。通常用石头镶边,然后用香椿围起来,再在火塘周围用硬木板铺成离地一尺左右的地板。苗族人称之为“班”,经常打磨光亮。火塘的摆放要与柱子的屋顶对称,不宜前后。在边上一排柱子的底部,是神灵安家的地方。苗族人称之为“走果”,相当于汉族的“神龛”。平时祭祀时,这里烧香纸,用酒来祭奠。所以在火塘四周烤火时,宾朋不同,有序而坐,即中间柱子的一边在顶,属于老人的座位。客人、女人、小孩都不能坐这个位置,更别说在这里打架了;坐在晚辈下面,不管其他两方。

苗族民居神位图(田摄)

(3)吊脚楼

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特色之一。在斜坡上建造悬空建筑时,应根据地形用木桩垫高底部,然后安装竖框、横梁和木板。在此基础上,还要建两层。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多布置在主楼的一侧或两侧。苗的吊脚楼有飞檐,有转角,两边、三边甚至四边都有回廊,有木栏杆悬出。栏杆上的雕刻图案,如之字形、之字形、之字形等。,象征好运。打开楼上对着阳光的窗户。窗户被雕刻成各种形状,如双凤朝阳,喜鹊闹梅花,狮子滚球等等。吊脚楼的吊柱有八菱形和四方形,吊底常刻有绣球、金瓜等图案。吊脚楼的下层多用于存放粮食或摆放家具、农具,上层为主卧或客房。楼外的走廊是女人们绣花、挑纱、缎带、干纱、衣服的地方。

吊脚楼(吴炳春摄)

富裕的家庭将他们的房子向前延伸,形成“四合院”式的庭院。有的还向外扩展形成对称的小“天井”,包括“双开天井”和“四开天井”。房间里大厅的门柱上镶嵌着镀金的匾额。整个建筑占地面积大,气势恢宏,主房宽敞,户型众多,设计精美,雕龙雕凤,气势磅礴。 

(4)包家楼

保家楼是苗族村寨和家庭为防止外来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在清末民初很常见。保家楼分两种,一种是保护全村安全的,称为“保宅楼”;一座是由一个富裕的家庭独自建造的,叫做包家楼。

宝宅楼是全村人建的,一般在村头和村尾的高度。墙用青石砌成,高2 ~ 3层,顶贴瓷砖,每层有地板,上下有梯子。凤凰县柳泊乡河牌村,地处偏远。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经常被土匪抢劫。清末民初,龙组织村民集资修建宝寨塔,其中两座至今保存完好。村庄的顶部建在房子里,拱门通向房子。楼上楼下隐蔽安全,可守可退。建筑呈方形,类似古代军事碉堡,高约20米,全部用1米厚的青石砌成。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是屋顶三柱两挂的木架,上面铺着小绿瓦。大楼底层为驻军人员提供住宿,二楼存放枪支弹药,三楼有四个炮眼,可供昼夜观察。这两栋宝宅建筑选得好,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以鸟瞰整个村院。寨子四周是高约两米的石墙,留有大门进出。土匪抢劫村子时,可以用枪堵住交通要道,凭借宝宅楼的优势挡住土匪。据当地老人介绍,宝宅楼已经成功抵御了数次入侵的敌人,有效地保卫了河牌村的安全。

包家楼(程明军摄)

苗寨的一些有权有势的乡绅、富家子弟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修建了护家楼,并在家中购买枪支,以防土匪肆虐。如凤凰山的龙云菲屋和吉首溪的朱红艳屋。嘉宝建筑通常是石木结构,非常坚固。结构上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防御布局灵活。它是基于传统的三室平房,加上一个防御性的了望塔。碉楼打破后墙不开窗的传统习惯,加窗方便防护和外界攻击,具有舒适和防御双重功能。是民居与防御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5)于风大桥

风桥,又名花桥。它不仅用于交通,还有宗教意义,象征着飞龙绕村,以保证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两种形式,即石桥和石拱风雨桥。

横木风雨桥是一种巨大的木梁,叠放在河岸两侧和河中,在梁上铺上木板,立起立柱,构筑走廊。楼道分单檐或重檐,从山顶垂下,铺上小绿瓦。有1 ~ 3个亭子,斗拱结构,四角锥形屋顶。画主梁的阴阳八卦。这本书重点讲述了这个人的名字和这座桥的建造时间。有圆柱栏杆和酒吧凳子,供行人休息纳凉。在桥头立一块石碑,刻上建桥的原因和捐赠者的名字。

拱式风雨桥以石质为基础,拱上建有亭子。亭子是木头做的,和石桥一样。

苗族的于风桥至今保存完好,如泸西县梁家滩乡八角坪村的万山桥,建于清末。

西坝角坪于风大桥(民航摄)

(6)展馆

苗亭可分为长廊亭和塔尖亭。

长廊亭多建在山麓主干道中间或村前路边。一般有3排2或4排3室,每排2或4列落地,悬挂山顶,双坡小绿瓦屋顶。画主梁的阴阳八卦。书中重点讲述了人名和建馆时间。亭子周围一般没有遮挡,四面通风;有的四面都是石头砌成的处女墙,有的在出入口亭的两端都有高大的马头墙,留下拱门作为出入口。两侧设置木枋或石凳,供行人休息纳凉,遮风挡雨。在亭内竖立石碑,上面刻着建亭的原因和捐赠者的名字。亭子四周古木参天,景色优美,路人很舒服。乐山亭,位于泸西县合水镇新桥村6组扬中亭坳,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现在一直保持着。它是砖木结构的,小巧玲珑,古色古香。

尖顶凉亭,一般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分为四角锥顶、六角锥顶和八角锥顶。亭子里有长长的木凳,是老人纳凉和家人聊天的好地方,也是青少年用歌声抒发感情的好地方。

泸西县扬中乐山亭,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田摄)

(7)跳岩

苗乡河纵横,人们生活工作每天都要过河。河道狭窄时,苗族人用石桥过河。但当河床较宽,不易架桥时,苗族人就在溪中竖起粗大的石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岩”。跳岩是一项公益事业,是自发组织的。没人会吃,也没人会花钱。你只要上班的时候喊一声,你们每个人就拿着工具去打。人们按照一定的路线,在水中的岩石上凿出等距离的石槽,然后将石头垂直插入槽中加以固定。这种跳岩很漂亮,减少了洪水的冲动。行人可以稳稳地来回走动,很有苗乡的韵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