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开卷考试有益的理由(开卷未必有益的理由)

不一定对开卷有益的理由(对开卷考试有益的理由)

我们很容易陷入绝对主义的逻辑误区,认为好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益的。

比如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无疑是有利于人的成长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忽视对孩子阅读的控制。事实上,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阅读在某些情况下会弊大于利。

有粉丝在今日头条后台给我私信。“我女儿13岁,写得很好,经常被表扬。平时读书很多,但写作全靠想象,基本没有现实支撑。现在我很苦恼。她多愁善感,想象中觉得自己很幸福,现实中却觉得自己社交困难。她平时表现很正常,但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委屈,会抱怨。不知道这算不算读书。像她这样正常吗?”

看完之后,我对她的孩子有些感同身受,和我小时候很像。

只是坐船而已,但我并没有真正参与和体验过生活的复杂和激烈。所以它虽然有情调,有灵感,有魅力,但缺乏有血有肉的积累来解读和表达,只能靠想象来勾勒。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生活缺少挫折,遇到困难就从想象中寻求安慰,从书本中逃离世界。于是,生活的神经变得越来越脆弱,我们的笔墨和灵魂更加难以成熟。最终想象力会枯竭,我们会离现实越来越远。

事实上,生命是一切的源泉。书中的一切都是基于生活的材料和加工。只有生活本身,尤其是它以各种形式写出的艰难困苦,才是我们自己的财富,也是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挖出水来的深井。

我给了她三条建议。

首先要看孩子经常看什么书。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能读。比如《耻于世》、《静修笔记》、《虚构的地球》,作品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基调太深,或者说在终极意义上的探索太深。对于缺乏足够阅历和心境的孩子来说,不仅晦涩难懂,还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毕竟,对精力旺盛的孩子谈论死亡的虚无和无常,违背了生命的固有逻辑。名家散文集是个不错的选择,平易近人,阳光斑驳,展现了中国文坛无数的审美坐标和多元的精神探索。而且名家的风格和结构都是极其有价值的写作范本。

其次,让孩子实现自己和世界的平衡。

读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拥抱生活。读书往往会让人陷入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一旦遇到书中没有的情节,就会无所适从,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事实上,这是相反的顺序。读书先于生活。我们从书本上学习方法论,得到作者给的“钓鱼”,然后在生活中打磨,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生活中撞南墙,羡慕书中主人公的光环,然后抱怨生活的不公,破罐子破摔。学以致用,“应用”是链接阅读与生活不可或缺的循环,也是真正能让阅读的价值被挖掘出来的铲子。只有不断地学以致用,在自愈的过程中成长,我们才能既爱生命的萌芽,也爱它茎上的刺。

最后,无论如何,读书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爱好。就算走弯路,也只是边界和尺度控制的问题。

应该是生命缝隙中一束开放的鲜花,是生命的补充和补充,而不是生命的主体。只要把握好这个原则,选择合适的书籍给孩子阅读,生活最终会青睐每一个愿意沉湎于书香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