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水韵(如何使用平水韵)
平水韵,林,中国新韵,用哪个写诗比较好?为什么?
这个问题已经陆续回答过很多次了,零碎的。每次回答,总有一些朋友不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研究古诗词的创作者,尤其是先进的,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我说的符合他的观点,我会欣然接受赞同;如果没有,我会嗤之以鼻。
所以,基本上,这种问题只有初学者才会提——因为你学了之后,会发现其实你可以用任何韵。
只有在特殊和指定的情况下,才会有使用哪种韵脚的要求,即使是现在也基本没有要求。因为诗歌的好坏无非是内容和形式,而押韵作为一首诗的基本要求,并不是那些真正对诗歌有要求的人的衡量标准——你押韵就是诗,至于押什么韵,比起你想表达的内容和你想建构的意境,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如今,写诗押韵就好了。
那么上面列出的这些押韵有什么区别呢?
自然有区别。唐的曲调符合平水韵,而林则用于写词。如今,人们使用新韵,或新出版的汉语韵。
我们要有一个认识,韵书从何而来?
我们打个很普通的比方。诗中押韵,仿佛人要吃饭。人总是要吃饭的,不然会饿死的。诗必须押韵,否则就不是诗。但人皆食,诗韵皆赌。
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逐渐将南稻北方的主食按照地域(姑且说中国)进行了划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习惯也会改变,会固定一日三餐的饮食,让自己在吃饱了,撑不下去,有时间工作的状态下生存。这个“一日三餐”的规律,自然是从人类的生活和饮食中提炼出来的。韵也是如此,是通过分析营口(隋唐以前)写的大量诗歌中词语的读音得到的。
所以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变成了一天吃两顿饭。他们会饿死吗?当然不是。有广东人喜欢早茶,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欢下午茶,有长沙人习惯宵夜。这些饮食习惯的改变,都是基于人的生存和吃好的调整——反正人是不能饿死的。新韵是新变读音的押韵习惯——反正诗要押韵。不同时代的人饮食习惯不同,不同时代的诗用韵也不同。而且他们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你要吃面条,我要吃米饭,你要吃三餐,我要吃两餐,甚至四餐,这些都是互不相干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中的押韵,我们就觉得释然了。
人总要吃饭,就像诗歌总要押韵一样。人怎么吃,吃什么,是基于大时代变迁下的个人选择,诗怎么押韵,押韵什么,以及大时代潮流变迁下的个人选择。
现在的时代潮流是普通话的普及,新韵诗的传播畅通无阻。但是你也可以逆时代潮流而动,因为诗歌创作是个人的选择,就好像你就是不吃饭,你自己决定,但是饿死了也不要怨恨。如果你坚持说是无韵诗,或者一定要写一首唐宋调子的诗,那就只有你自己了。
如何创作?这是你的自由,但不同意你的诗是别人的自由。
所以平水韵好还是新韵,是时代音变的结果。我们要考虑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用我们熟悉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创作诗歌,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
在普通话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创作应该是对读者的尊重,而不是抱着一种坚定的态度,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所以我一般建议朋友们学习平水韵,平水韵主要是用来欣赏古代作品的,创作新作品的时候最好用新韵,哪怕是现代诗。
现代诗的格律只限定了平仄关系,而没有限定押韵。否则唐宋之间,也不会有唐朝的195韵直接合并成宋朝末年的106韵。语音会发展变化,押韵也会发展变化。
欣赏古代,创造新时代。
当然只是个人观点,不强求他人。
诗是背出来的,写不出哑诗。只有读者能自由背诵的作品才是好诗。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自韵要求和读者导向的发音问题呢?其实并不复杂。像个人写诗,一般都是按照平水韵,但会选择古今读音相同的韵字。如果不行,我会向云信妥协——毕竟,写诗不仅仅是为了自恋。
诗是韵文,文章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一定要被别人读,诗也一定要被别人读,才能证明它的价值。
做一个黄花闺女,不管长得多漂亮,总是被关在屋子里自怨自艾,自恋自怜,有什么意义?
《平水韵》是由隋代的陆法言、唐代的孙冕的《唐云》和大宋的《广韵》合韵而成的。这种组合其实就是时代发音的变化,相当于从一日多餐减少到一日三餐。这种变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于是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写诗。直到民国时期,现代白话诗开始流行,才开始制定新韵书。
而唐宋时期的人基本上是循韵而行,因为词牌书是“诗余”,没有专门针对词牌的用韵标准。但由于词牌的市场盛宴地位,加上曲中用词的变调,声韵更为宽松,再加上元代以后北方语言对中原的统治,以及口音的巨大变化,所以平水韵与今天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散曲和戏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戏曲“十三大主张”等发音标准。直到清代,葛载在《平商儒》的基础上编著了《林茨郑云》,成为后世诗人的作词教科书。
至于汉语新韵,以及后来的汉语韵,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最新的一个基本上追溯到隋唐以前的答题规则,用普通话,也就是我们日常交流的韵母,作为韵标。
很明显,这是现阶段最适合创作诗歌进行交流的韵书,我们也不用看,只要你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语文就可以了。
诗歌创作是感性的东西。虽然有规则,但规则来的地方是生活中的文学创作。规则本来是用来指导和方便人们创作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可能变得有局限性。
我们必须学习这些规律,包括平水韵和林韵,并学会理解它们,这样才能正确地欣赏前人的作品。我们从欣赏前人的作品中想要得到什么?是情感表达和语法结构,与规则无关——学习前人的作品就是学习前人的表达方式。
就像戴着镣铐看舞蹈一样。我们需要知道锁链的作用才能欣赏这种舞蹈的美——但我们真正需要体验和学习的是美,而不是锁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