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小麦粘虫防治方法(小麦粘虫)

小麦粘虫(小麦粘虫的防治方法)

【学名】:粘虫(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又叫小米夜虫,剃枝虫。俗称五彩虫、麦蚕等。除新疆没有报道外,全国各地都有。

【寄主】:小麦、水稻、谷子、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余种植物。

【危害特点】:幼虫吃树叶,大面积发生时可将农作物的叶子完全吃光,造成严重损失。由于其群居性、迁移性、杂食性和贪食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和胸部呈灰褐色,腹部呈深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较多;内横线仅有少量黑点,环纹和肾纹呈棕黄色,边界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斑,两侧各有一个黑点。横线是一排黑点;亚边缘线从顶角向内倾斜到Mz;边缘是一排黑点。后翅为深褐色,颜色向基部逐渐变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最初为白色,逐渐变黄,有光泽。卵单层按行和块排列。成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部红褐色,颅骨呈网状,前额扁平,两侧有褐色粗纵条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状条纹。身体的颜色变化很大,由浅绿色到深色(往往是由于食物和环境的不同);发生大事故时,背部常为黑色,腹面淡染,背部中线为白色,背下线与上瓣线略呈蓝色,下瓣线为粉红色至灰白色。足腹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尖有半圆形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毫米;红棕色;腹5-7背部前缘有一系列齿状刺;臀棘上有4根刺,中间2根粗,两侧短刺略弯。

【生活习惯】:国内各地每年世代数不一。从北到南,东北、内蒙古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粘虫是一种迁徙性害虫,它的越冬边界位于北纬33度。33度以北地区无虫态能越冬;在湖南、江西和浙江,幼虫和蛹在稻堆、田埂杂草、绿肥地和麦田表土下越冬。在广东和闽南地区常年繁殖,不越冬。北方春季出现大量成虫从南方迁徙过来。成虫在叶尖或嫩叶与心叶的折痕间产卵,并常使叶片纵向滚动。刚孵出的幼体腹足未发育完全,走路像尺蠖;一龄幼虫只能吃叶肉,使叶片出现白斑;3龄后可将叶片啃成槽口,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有6龄。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厘米的土壤室内化蛹。发育起点温度:卵13.1土1℃,幼虫7.7土1.3℃,蛹12.0土0.5℃,成虫产卵9.0土0.8℃;整个生命周期是9.6土1℃。发育有效积温:卵期4.3天,幼虫期402.1天,蛹期121.0天,成虫产卵期111天;整个生活史是685.2天。成年人晚上躺下,晚上开始活动。黄昏觅食,午夜交配产卵,黎明寻找隐蔽的地方。成虫有强烈的糖醋液倾向,卵有枯叶变黄的倾向。在麦田里,最好把卵产在小麦植株基部黄叶尖端的皱褶里;稻田里,大部分卵产在中上部半黄的叶尖上,带卵的枯叶卷成条状。一般每个卵块为20-40枚,呈条纹状或重叠状,多数为200-300枚,每雌产卵1000-2000枚。初孵幼虫丛生,1、2龄多为害于小麦植株基生叶背面或分蘖叶背面。3龄以后,它们的食量大大增加,5-6龄进入暴食阶段,把叶子全部吃光或咬掉穗头,食量约占整个幼虫期的90%。3龄以后的幼虫是假死,所以一报警就迅速蜷起身子倒地,而且怕光。晴天的时候,它们晚上就潜伏在小麦根部的土缝里。该虫适宜的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时,产卵明显减少。当温度高于35℃时,产卵是不可能的。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的存活率。成虫需以花蜜为食补充营养,在蜜源充足的情况下,产卵量高;幼虫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发育快,羽化成虫产卵多。成虫喜欢在密田产卵,产小麦、谷子,长势好的水田,长势密的密植田,肥田,灌溉好的田,有利于该虫的发生。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虫、青蛙、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片上产卵习惯,在麦田中插入667m260-100根秸秆,每5天更换一次新秸秆,并将更换下来的秸秆集中焚烧。另外糖醋锅,黑光灯等。也可用于诱捕和杀死成虫,减少昆虫数量。(2)根据预测,在幼虫3龄前喷洒2.5%敌百虫粉或5%敌敌畏粉,每667m2喷洒1.5—2.5kg。有条件喷洒90%结晶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EC 1000-1500倍液,90%结晶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EC 1500倍液,每667m2喷洒75kg好溶液。提倡使用激素类农药,667m2用20%除虫脲悬浮剂10ml,水12.5kg,用东方红18喷雾器喷洒。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运-5飞机超低量喷洒,杀虫鳃1号20%胶悬剂10ml,每667m2加水0.5kg,适用于大面积联防。(3)单独防治粘虫时,辛硫磷、杀虫脒、辛硫磷的防治效果高于呋喃丹,也高于双腺。呋喃丹和辛硫磷的混合比例为1: 4,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和丁硫克百威、双甲脒和辛硫磷1: 1混剂具有增效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