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和摘要的区别(论文中引言和摘要的区别)
01.介绍
摘要(abztrastz)或“abztrastz”,本文除引用原文外均称为“摘要”&中国国家标准GB 6447–86《摘要编写规则》(以下简称“国标”)将摘要定义为“简明、准确地叙述文件重要内容的短文,目的是提供文件内容的概要,不加注释或补充说明”&即记住重要内容,做到简明、具体, 不评价,不解释&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简要地解释了摘要的特点和应该避免的主要问题&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摘要可以向读者简明地传达与论文等量的主要信息,也为二次文献的编写和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方便。
摘要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已经在期刊上发表了60多年(SquirezBP,1990[1]),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MsMazter大学的R.Brian Haynez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倡结构化摘要的写作,包括目的、设计、单位、对象、处理、主要结果的确定等。八个结果和结论& 1993年,我国期刊学者潘伯荣提出了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内的改进的四结构化摘要,符合国标要求,易于书写(刘学礼,1999[2])&许多学者也对摘要的写作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一些可操作的写作模式,如任再兴、 马静(22《刘志新研究》(2010) &一些出版物也给出了摘要写作的具体要求,如*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摘要写作说明+(2008,25(3)),对“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具体内容作了简要而精确的说明。
[7]
尽管如此,摘要的写作仍需进一步研究&这是因为人们对摘要写作和分类的描述大多是粗略的,一些作者的说法如“提高语言张力,展示语言魅力”等是神秘而晦涩的,人们难以掌握;然而,文章的内容千差万别,其摘要不能用两三个简单的模式来概括&本文沿袭了石贤的做法,将摘要分为两大类,即“报告性和指示性”(兰婷,2004[4]),而难以归入上述两类的摘要统称为“综合性摘要”&在此,我们将深入讨论这三类摘要,并分析第二类摘要的构成。
02.报告摘要
报告摘要是潘伯荣提出的具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的结构性摘要,它脱胎于IMRD(任再兴,,2008[3])的具有“介绍、方法、结果和讨论”四要素的结构模型&事实上,后者中的所谓“介绍和讨论”往往分别表述为“目的和结论”。具体&这类摘要最常用于科技论文,尤其是侧重于实用研究的论文&根据四要素的隐性和显性名称,可分为提纲摘要和短文摘要两大子类。
2.1大纲摘要
这类摘要要求出现“四要素”字样,下面简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整个摘要就像文章的提纲&比如梁三英、路娜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编辑责任的关系。
1.目的评价摘要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与编辑责任的关系#方法对第一期编辑加工排版后校对中发现的编辑错误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提出编辑对策#结果常见错误有:缺乏目的性和结果项;结果不准确,方法混乱;结论是冗长的;没有结论#之类的错误,原因一是作者缺少“四要素”,即目的、方法、结果;二、编辑缺乏责任心#结论根据四要素精心编辑是提高摘要写作质量的关键。
大纲摘要的好处是明确规定了作者必须写出四个要素,这样摘要就不会溢出或缺少内容。它的缺点有二:一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只构成提纲而不是短文;第二,使摘要看起来千篇一律,死板&写提纲摘要最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要素,比如结果和结论,有时是相互关联的,强制性地要分别陈述。不可避免地导致勉强&摘要中一些不是研究要点的自我评价词,如“首次提出,开拓性研究”,往往是显得勉强不同于“结果”,对应于“结论”的蛇足。
2.2简短摘要
论文摘要包含了以上四个要素,但是四个要素的文字并不明显。比如李小重的摘要*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教育与职业+2011(3)&引文中用括号和黑体字标明各要素的终点。下同):
2.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目的)#本文从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服务创新和人力资源竞争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方法),认为图书馆管理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人性化、人性化,管理计划系统化、细化,工作环节数量量化。
这种摘要是最常见的,它的优点是文章短,符合国标的要求。当表达几个要素的词语难以区分时,不需要进行强区分。例如,例2中的结果和结论是综合的&这类摘要由于缺少“四要素”这几个字,容易出现要素不全的情况,其中缺少目的和结果项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一点很多作者都有论述,例如,梁三英,(2005)[5]已有详细的列举和评述,此处不再赘述。
2.3报告文学摘要中的个人问题
在报告摘要中不使用第一人称是大多数期刊的共识&很多期刊甚至规定了不能用的词,推荐使用固定句型。例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第20卷《撰写摘要的注意事项》规定要用第三人称&例如,“研究”、“调查”、“现状分析”。
一、《撰写摘要注意事项》规定摘要要用第三人称写&那么,第三人称是什么?第三人称作为人名,是指除“我和你”以外的其他称呼。“作者”当然属于第三人称,应该在摘要中作为句子的主语。显然,上述规定是自相矛盾的。
其次,“写摘要注意事项”+推荐句型如“分析现状”,或者想到“无主语句”,其实都是省略主语的句子。这种遗漏是可以弥补的:谁做的研究?谁进行的调查?谁分析的现状?应该有经纪人。这个代理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所以有些期刊推荐的所谓无主句,其实就是没有明确主语人称的句子,不一定是第三人称。如林本兰等《高校学报化学工程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学报编辑论文集,2008):
3.为了提高论文的转化率和引用率!摘要写作很重要(目的)。阐述了论文摘要的内涵和化工学术论文摘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作者和编辑两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方法),以提高论文和期刊的质量(成果和结论)。
省略了“阐述、提出、改进”的施事,主语可以是“我、我们、作者、作者”,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既然一篇摘要必须是一篇自成一体的短文,它不可能全部由省略号组成。由于整个摘要由省略主语的句子组成,其表达方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难以形成通顺的短文,形式呆板,不宜提倡。如果按照规定使用第三人称,那么如上所述,可以写成“作者进行了……”这样的句子。当然,更好的办法是用研究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的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如陈进贤发表的《高校图书馆家庭馆员问题再探讨》一文的摘要:
4.“家庭馆员”资源值得开发#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合理安排、结合职业规划不断完善这一群体,可以充分发挥其学历背景广、学历要求高、可塑性强的优势,协调各种关系,为图书馆建设做出贡献。
这篇以“资源”和“实践”为主题的短文是一篇自成一体的短文,读起来比一篇全省略的摘要要通顺得多。
第三,第一人称一定不能用吗?有些出版物规定摘要中不使用第一人称,可能是为了突出研究内容,如例4。但是,即使用第一人称说“我们做了……研究并证明了……”,似乎也不影响内容的表达,也不违反国标中对摘要的定义。所以不使用第一人称的规则是可以修改的。
03.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出文献主题及其成果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难看出,这种摘要反映了全文的概貌,与斯瓦尔斯提出的CARS模型(任再兴,马静[2008])相似,在反映研究要点时,包括“确立研究领域、确立研究地位、占据研究地位”。这种摘要常用于社科论文,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毕业论文、创新内容较少的科技论文、一般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根据其反映文章概貌的主要方式,可分为脉型摘要、点式摘要和脉+点式摘要三个亚类。
3.1静脉总结
这类摘要介绍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写作脉络,所用的理论方法都包含在其中&如王华云《东南汉语方言的包含式》摘要(日本京都现代汉语研究,2009年);
5.并非只有汉语北方方言才有包容式,它的形成也不是受阿尔泰语系的影响#因为东南方言中不仅有包容式的后缀,还有包容式的人称代词#而且包容式的形成大多来源于北方方言中“杂”这样的同音字,这反映了汉语方言中包容式代词形成的共性。
本文的每一句话都按顺序与原文的每一段相对应,给人以全文的整体印象,从而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思维脉络。
线头总结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梳理给出的线头过于简单,空孔洞在所难免。比如沈梅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再教育总结》(科技发展与经济,2008(9)):
6.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现状,探讨了实施馆员再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再教育的具体措施。
6.引言的上下文与文章的实际内容是一致的&然而,图书馆员的现状是怎样的?再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有哪些?作者并没有对这几点给出明确具体的总结。
3.2要点总结
这种摘要是对全文的概述,简单、简明地将几个关键词、短语与文中的关键词联系起来,整洁、严密、有逻辑。类型摘要用于分类列举较多的文章,例如黄志学《提取文字精华,表达实用信息——谈社科论文摘要的写作》(广西商学院学报,2004(4))的摘要。论文摘要的特点、现行社科论文摘要的主要缺陷和改进要点都是从文字和分句两个方面来安排的:
7.摘要是社科论文的窗口和名片,影响论文的传播效果,可以忽略。恰当的摘要应该简洁、客观、平实。目前社科论文摘要写作的主要缺陷是:一般空漏洞,缺乏实用信息;拼凑副标题,省略重要信息;利用随机介绍提供无效信息;公式化表达,信息感知钝化。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着眼全篇,分清信息层次,提取精华,凝练突出语言张力。
不难看出,摘要的优点是简洁、具体、旗帜鲜明&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文章的要点被作者过度概括,使用了“研究一些相关问题”、“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等一些非具体的句子,这样笼统空的漏洞让人看不懂。比如高伯爵的《谈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总结+文章(科普科技,2011(8)):
3.3背景+要点总结
指示性摘要中的线式和点式摘要是文章的总览,但线是线,点是点。但是,介绍文章概貌的点和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难免会有交叉。两者的区别只能基于语境和重点哪个更突出。这是上面例子的分类。但当两种方式的字数和表达的信息大致相同时,就构成了上下文+主旨概括。这类摘要一般比较长,是指示性摘要中最常见的一个子类。比如胡顺的《论社科论文摘要写作的问题和写作要求》(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摘要中夹杂了大量关键点的上下文表述:
3.4指示性摘要的字数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过度简化和一般空漏洞是指示性摘要中常见的问题。这个和字数有关系。一般来说,指示性摘要应该比报告性摘要的字数少;王磊(2007[6])甚至认为指示性摘要的字数应该在100左右。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在指示性摘要中用少量的文字来阐述文章的要点和上下文是很困难的。上面的例6和例8都不超过100字,自然很难提炼出文章的要点或脉络。所以,如果文章内容太大,摘要太短无法具体,不妨写得长一点。
04综合总结
至于摘要的写作,人们很少花力气去深入研究,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有许多类型的摘要很难归入上述两类,本文统称为“综合性摘要”。综合性摘要和文章一样,不拘一格,往往取各类摘要之长。常见的有“报告+指示性摘要、背景+指示性摘要、背景+可报告摘要”等等。
4.1报告+指示性摘要
这类摘要是上述两类摘要的必备组成部分&根据“说明”的内容,可分为报告+上下文摘要和报告+要点摘要两类。刘磊,穆丽娜《关于图书馆人才租赁制度的思考摘要》(高校图书馆学报,2006(1))是报告+语境型&第一句话是“目的”,是报告型摘要的关键要素;以下内容是指示性摘要中的线状摘要:
4.2背景+指示性摘要
这类摘要更注重对研究背景的简要介绍,然后介绍文章的要点。这种摘要经常出现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根据“说明”的内容,这类摘要可分为“背景+上下文型、背景+要点型”等类别。杨·《高校学报论文摘要写作与编辑的若干问题》(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3))摘要为“背景+语境”:
4.3背景+报告摘要
这种抽象很少见。马兴《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摘要(中国成人教育,2011(14))为背景+可报告摘要:第一句为背景,其余句子为可报告摘要,分别介绍研究方法、目的、结果和结论:
4.4关于"不拿走任何东西"的问题
综合摘要是各种摘要的元素构成,种类很多,不能一一说。各类摘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存在于这类摘要中,如例10和例12中的比较空孔。在这类摘要中,主次因素处理不当是最突出的问题。有些作者往往认为研究背景很重要,就进行详细介绍,然后简述要点,造成“取之无物”的现象。比如肖凤玲的《高校图书馆员学术结构优化+背景+语境》(医学信息,2007(8))的摘要是这样的:
05结论
它是一篇独立的、不言自明的完整论文,应能使读者在不阅读文献全文的情况下获得必要的信息。如果摘要写得不好,那么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论文如果进入检索数据库,被摘要出版物提取出来,被人阅读和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很多。而且摘要写得好不好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发表——在一堆堆稿子的编辑面前,一篇不好的摘要往往会导致文章马上被退回的命运。因此,有必要重视摘要的写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