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海洋污染的危害)

海洋污染的危害(中国面临的海洋问题)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

说到大海,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幅图:

或者像这样:

但是,在大家关注海鲜和海洋的时候,也是赤潮频发的时候。

今年的赤潮发生得非常频繁。1月中旬,在深圳报道了一次大规模的棕囊藻赤潮。15年后再次出现。4月,福建省进入赤潮高发期。最近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赤潮爆发的消息。

赤潮的结果是,海鲜可能会变成“毒海鲜”,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

而且人不能碰赤潮。

那么到底什么是赤潮呢?对人有什么危害?被污染的海鲜到底有多“毒”?今天就来说说赤潮。

什么是赤潮?

是赤潮海域某些微小浮游生物爆发式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导致水体变色的现象。

赤潮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很多,主要是原甲藻、夜光藻等。

赤潮可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可分泌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

赤潮不一定是红色的。它还可能把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粉色、绿色等等。

赤潮人有什么危害?

在赤潮海域增殖的藻类中,可能会出现有毒藻类。在能够形成赤潮的260多种海洋浮游藻类中,有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

毒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此外,在被赤潮污染的水域,如果有人在海里游泳,皮肤可能会接触到有毒的藻类,引发皮肤问题,特别是如果身体上有伤口,毒素侵入,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如果看到海水异常变色,记得不要去碰!

淡水系统中的“水华”其实是一种类似赤潮的现象,大部分是黄色和绿色。最大可能的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赤潮是怎么发生的?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记载。

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导致赤潮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海水温度上升等。

而且人类活动也会造成赤潮。现代化学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加,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沿海地区和港湾富营养化日益严重。

海水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正在蓬勃发展。一些水产养殖技术和体系不完善,导致饵料量大。如果养殖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入海,会加快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赤潮的爆发。

此外,航运业的发展可能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物种的引入。

赤潮有多“毒”?

赤潮出现时,不仅会使鱼虾贝类机械性窒息,还会造成水环境严重缺氧,或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其他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更糟糕的是,一些赤潮藻还能产生生物毒素,直接毒害鱼虾贝类。

鱼、虾、贝类在有毒赤潮区域生存时,如果食用这些有毒赤潮生物,就会在体内蓄积。这些鱼虾贝类如果食用不慎,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大部分贝类都是沿海生长的,而且是附着的,特别容易受到赤潮的侵袭。例如,在南海地区,尤其是福建、浙江和江苏省,蜗牛中毒事件更为频繁。中毒事件均发生在赤潮季节,广东和福建多发生在4-5月,浙江和江苏多发生在6-8月。

有许多海鲜生长在赤潮多发水域,如蛤、蛤、青蛤、菲律宾蛤和杂色蛤。缢蛏、缢蛏、蚶、贻贝、牡蛎、海螺、鲍鱼等。,如果它们来自红潮出现的水域,则不应食用。

如果食用贝类和海鲜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讲述自己的饮食史。

如何避免赤潮?

赤潮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赤潮还不能完全预防,但可以控制。更可持续的方法是生物法,主要利用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生长。

此外,控制海域富营养化,严格控制污水处理,减少污染,合理发展海水养殖,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的引入,可以使赤潮相对不易发生。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对海洋渔业和水生资源的损害

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

注意远离颜色异常的海水。

同时不吃被赤潮污染的海鲜

如何保护海洋生态

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报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