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的下一句(古诗中的西塞山前白鹭的下一句)
故乡散文:何苗与白鹭
文字:吴建常
播种前的一天早上,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了去瑶浪一家农业公司的农场,趁着斜风细雨,准备体验一下当年下地干活的农村生活。在嘉友农场的停车场停下车后,车迫不及待地向广阔的田野走去。视野里,农田里的小麦、油菜已经收割完毕,白色的稻田里几台大型拖拉机正在愉快地犁地。在他们身后,泥浪在翻起,一群白鹭,在隆隆的拖拉机后面,在上下咆哮,抢夺着藏在土里被铁牛翻起的害虫。突然想起王维的诗“一只白鹭飞过清幽的湿地”。红色的拖拉机和雪白的白鹭,冰冷而刚硬的钢铁,柔软而敏捷的飞鸟,共同展现了乡村醉人而美丽的生态田园风光。我忍不住停下来,欣赏这片稻田和蓝天的美景,铁牛和白鹭共舞。
这不就是记忆中的场景吗?小时候感觉农村的稻田里总有白鹭。漫长的夏天过后,某个早晨,你会看到七八只白鹭或者十几只白鹭在水汪汪的田野里飞来飞去。此时,单季稻的秧苗返青,麦苗由绿转黄,机耕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田埂旁的杂草繁茂。放眼望去,是一片碧绿,如一幅巨大的水彩画,引人注目,令人心旷神怡。白鹭从远处悠闲地飞来,优雅地滑翔俯冲在稻田空上,灵巧地像扇子一样折起翅膀,伸展开细长的腿,栖息在田埂上,淹没在稻苗中,为绿色的水彩画增添了几分明亮,为辽阔的稻田增添了几分生机。田园原野的景色,因为有了白鹭,更加宁静、祥和、诗意。
白鹭啄食稻田害虫,是庄稼的守护神。农民喜爱白鹭,视其为朋友。我记得我跟着比我们稍大的弟弟们去放牛。水牛在田埂和沟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草,我们在田埂和沟边“筑坝”抓泥鳅。不时抬头,在水牛背上,偶尔会有一只或几只白鹭停在牛背上,高高耸立。苍鹭跟着牛,牛跟着苍鹭。从远处看,它像一朵美丽的白兰花盛开在黑暗的土壤上。我们不忍心打破这幅美丽的画面。我们只能在心里留下一点羡慕和嫉妒——要是白鹭能落在我们肩上就好了。
后来读了高中和师范,读了张的《渔歌》:“白鹭飞于山前,桃花流水鳜鱼肥,绿竹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不必归。”原来在诗人的笔下,白鹭与乡村是那么的和谐美好。每次看的时候,总会看到初夏稻田上白鹭飞翔的画面。是的,水原没有青山,却有大片的稻田,白鹭,桃花,流水。河里的鱼时不时会沿着连接河和沟再到田里的沟游过去。作为“弄潮儿”,我们在雨中的生产队里工作过,我们戴过帽子。因为人太年轻所以穿了蓑衣,但是塑料雨衣还是穿了。成员们在细雨中忙碌,年轻的白鹭站在田野里。
我还记得父亲穿着蓑衣,扛着犁和耙,赶着老水牛,在蒙蒙细雨中匆匆奔向他的承包田。戴着棕褐色帽子的父亲,老水牛,站在山脊上的白鹭,就像一幅唐宋时期的水墨画。
“一行白鹭上青天”,“草长莺飞平湖”,白鹭有绿草,彼此相映成趣,生意盎然。“白鹭突然飞了进来,幼苗的针叶都绿了。”在一片整齐的稻田里,白鹭突然飞到稻田里,用小星星装饰着巨大的深绿色地毯。
一只白鹭飞过静谧的湿地,一朵梨花落晚风。苍鹭在图画世界里旅行,夏天下雨了。饭喝多了,空亮眼。诚然,白鹭是农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稻田的精神,是水稻的守护神。回望田园,远眺白鹭。印在脑子里,留在脑子里。绿苗,白鹭飞舞。
“夏添,你为什么留下来?”
我迷迷糊糊的。你为什么发呆?这不仅仅是为了白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