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特征(哥特式建筑的三大特征)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称为“科学殿堂”。这里有第一批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还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渡渡鸟标本,但让人感叹的不仅仅是它的收藏。它的建筑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象征——它建于1855年至1860年之间,是建筑师本杰明·伍德沃德(BenjaminWoodward)、拉斐尔前派的顶级艺术家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的结果。在最近出版的新书《科学的殿堂:拉斐尔前派和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通过阐述博物馆的建造历史和100多幅精美的图片,约翰·霍姆斯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关于博物馆建筑和设计的艺术之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科学的殿堂”是如何通过它的每一个肌理向人们传达自然知识的。
由特殊岩石样本制成的柱子
博物馆本身是哥特式文艺复兴的标志。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建造正处于“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复兴”风格之争的焦点。有意思的是,“古典主义”显然更符合科学博物馆的“气质”——它对秩序的追求和追溯到古希腊的思想承载,显然更符合当时的启蒙理念和科学精神,但为什么“哥特式”的宗教风格最终胜出?原因有三:第一,哥特式建筑总是用动植物装饰,符合自然博物馆的定位;其次,“古典主义”强调对称,不利于学科建设,因为它阻碍了不同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使用空;最后,“哥特”更符合牛津作为教会学校的传统和当时“自然科学”的主流观点——其目的是揭示造物主的力量,自然是“上帝自己的博物馆”。
然而,在宗教的“外衣”下,这座博物馆的装修设计却凝聚了当时人类探索自然的全部智慧。它们是拉斐尔前派根据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既定的科学原则“模仿”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独特的“景观”:拱门上的天使,一手拿着圣经,另一手拿着显示细胞分裂的圆盘——细胞学说是当时最前沿的科学。在博物馆建成的20多年前,显微镜技术的进步让科学家第一次看清了细胞。
天使站在拱门上,手里拿着一张细胞分裂的圆盘
“不是通过展品本身,而是通过建造它的艺术,向人们展示自然历史。”怀着这样的初衷,在这座博物馆里,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携手”试图创造一个非凡的自然世界“模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支撑中庭的柱子,每根柱子都是由特殊的岩石样本制成的,这些柱子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不列颠群岛地质的百科全书。当时它们被用来教授地质学,今天牛津的教授们仍在使用它们。
这个博物馆也展示了当时艺术家所理解的“科学家精神”。一楼展示的科学家雕塑是博物馆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它被称为科学家的“万神殿”,这些雕塑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拉斐尔前派雕塑收藏。这些科学家被赋予了一种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态感”——弗朗西斯·培根的手势表示他在进行论证;卡尔·林奈正在收集样本;伽利略不是拿着望远镜,而是发明了它……这些雕像在告诉我们,想象力是科学家最伟大的品质。
一个有“动感”的科学家雕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