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闽南语同声翻译软件(闽南话翻译)

闽南语翻译(闽南语同声翻译软件)

来源:台海网

木偶机器人与木偶戏传承人的互动表演

台海网6月2日电(记者刘艳梅)奔跑、翻滚、跳跃...灵活的身姿,生动的表演,铺天盖地的武术动作,这些原本是木偶戏艺人们要苦练几十年的“指点功夫”,如今却可以被一个“操纵者”轻松驾驭。

世界首个木偶机器人来自厦门大学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

聚焦闽台文化情报处理

厦门大学文化旅游系重点实验室

5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厦门大学“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

据悉,该实验室由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建筑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是典型的跨专业团队。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独特的地域和人文优势,整合学校在闽台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和智能加工方面的学术优势,旨在打造闽台文化传承、挖掘、计算和创新应用的新范式。

“目前,我们对闽台文化智能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艺术、建筑方面,将当代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闽台文化的传承发展相融合。”作为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石晓东教授告诉记者,该实验室在闽南语计算、闽南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与智能化处理、闽台传统建筑数字化建模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传承创新型非遗技能

人工智能助力闽台文化保护创新

“目前,虽然全球有约7000万人来自闽南语区,但越来越多的闽南新生代对闽南语越来越陌生,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对此,石晓东教授颇为担忧。闽南语一旦失传,就意味着以它为载体的风俗、文化、艺术等灿烂文明的失传。

如果能建立一个庞大的闽南语数据库,建立一个闽南语翻译系统,这种千年的声音能不能保存下来,传播得更完整?

为了突破闽南语十里不同音的难题,实验室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收集,不仅设计了适合闽南语语音识别的词典;建立了适用于闽南语语音识别的语音数据库。并且在2019年成功研发了福建省首个闽南话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如今,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闽南语识别”小程序,输入闽南语语音,就可以快速识别并翻译相应的单词。目前系统词典已录入超11万词汇,识别准确率高达85%。

在闽南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上,实验室首创了掌中提线木偶和木偶机器人,将人机交互、机器人技术和跨媒体智能技术相结合,将木偶表演形式与闽南机器人交互技术相结合,并获得多项国内奖项。其中,提线木偶机器人出现在美国,用于非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木偶机器人新媒体互动表演及推广项目入选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文化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戏曲艺术的观众现在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只有通过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这项古老的技能才能传承下去。”石东教授告诉记者,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探索更多非物质项目数字化保护的可能性,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进闽台文化创新与传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