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
白色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一个仁者“爱人”。他认为,如果能做到谦恭(庄重)、慷慨(大度)、忠实(诚实)、敏感(勤奋)、善良(慈悲),就可以说是仁者,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些认为仁是“人心”、“慈悲、仁”的人,把仁看成是上天给人设置的最高贵的称号,是人最安定的居所,“夫仁,天之高贵称号,人之平安家园”。并提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论,主张给民以定业,“民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实行“以德服人”的政治。
然而,孔子强调礼也强调仁。如果说仁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道德表达,那么礼就是外在规范对这种情感表达的道德要求,两者互为表里。比如“克己复礼为仁”、“礼用之,和为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学礼不立”等等。孔子之所以强调礼,是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落,诸侯群起,天下迷途。他想用礼,所谓“君君、臣、父、子、子”,来明确君、臣、父、子的名称,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秩序,恢复西周以来的礼乐教育传统。说到底,是为了维持尊卑等级制度。正如他自己所说:“非礼也,救不了天地之神。”不雅,没有办法区分君臣尊卑的地位;非礼,男女无分,父子无分,兄弟亲戚无分,婚姻疏友无分。“也就是说,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可能恰当地祭祀天地之神;没有礼仪制度,无法正确区分君臣、尊卑的职位;没有礼仪制度,无法正确区分男女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亲情,以及婚姻与社会交往的密密关系。所以,在孔子看来,所谓礼,其实就是一种用来厘清人情关系、区分尊卑、区分等级的社会道德规范。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礼,更多的是基于人的情感,更注重礼的道德原则和精神价值。
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如果你生来就有欲望,但得不到,就不能要求。如果你要求他们没有测量和分解,你不能不争论。斗争就是混乱,混乱就是贫穷。先王恨其乱,故分礼仪。”以礼治国,“有长幼之别,有富贵之别。”。他还具体阐述了君、臣、父、子、兄、夫之道,认为君要“以礼施予,遍处不偏”;我要“以礼相待,忠贞不渝”;父亲要“宽厚有礼”;人子要“恭敬有礼”;兄弟之间要“恩爱见友”;兄弟要“毕恭毕敬,一丝不苟”;一个丈夫要“建功不流,来了有所作为”;一个妻子应该是“谦恭、顺从、粗鲁、恐惧和易怒”。这样,人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人。不仅如此,他还把礼上升为立国之本,认为“国之命运在于礼”。礼是治国的最高标准,是强国之本。无论你有强大的军队,高城深池和严格的命令和众多的惩罚,礼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不做就废了。”荀子的《长礼》也“重法”。认为士阶层以上的阶层要用礼来约束,普通人要用法律来治理;是礼的延伸,礼与礼并重。所谓“法治,礼刑,君子要修人之和”。换言之,荀子更注重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汉初统治阶级虽然采取了黄家治国的策略,但宫廷礼仪仍然采用儒家礼乐制度,有助于迅速恢复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进一步发展。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德治”和“王道”思想。一方面,它为皇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寻求依据,认为“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以天子为令”,也就是说,皇帝的权力是天授的,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同时利用“灾异”理论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认为“灾民受天谴”;另一天的力量也很大。不知不觉地谴责就是用恐惧来恐吓。一切灾难都根源于丧国。国之失,乃萌芽之始,不期之灾,报于天谴。当你被告知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时,感到惊讶是很奇怪的。恐怖还是未知,甚至尴尬。“这样,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就不敢随意滥用权力了。他在执政时,不得不考虑天意和政务得失。一旦做了不当或不道德的事,他应该及时检讨和忏悔,否则,上帝会用灾难惩罚他。如果他仍然不悔改,他可能会遭受更大的灾难,直到他的命运被删除。也就是说,皇帝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和代言人,首先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应该多做以德服人的“仁政”和“王权”。
同时,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君君、臣、父、子、子”、“忠、孝、仁、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理论,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三纲,“仁、义、礼、智、信”五纲。由于儒学已经成为唯一正统的社会思想,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也更加清晰务实。不仅如此,董仲舒还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找到了依据。他说:“贫贱,此日之日也。”也就是说,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来源于天意,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也是注定的,人无法自主选择。“夫日亦分,以牙还牙者去其角,交翅者双脚,最苦者不得取小。古时候给鲁的东西,他不勉强吃,末了不动,也是受大的影响,小的不能拿,天道同意。夫已有大有小,天不足,而情在人!”所以人只有可怜的尊重,守本分,顺从神的旨意。显然,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服务的。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用“仁政”安抚民众,另一方面又用“君权神授”、“天意不佳”麻痹民众。他的“三纲五常”论一经提出,就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礼的人性化内涵被弱化了。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其国家形态、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都保持不变。除了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之外,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儒家思想这种从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精神具有强大的统治作用。儒学经过汉初的创新和强化,延续了一千多年。后来受到佛、道等思想的冲击,有所松动。进入宋代后,在理学的大力倡导和倡导下,再次得到加强。这种强化虽然有效地维护了封建社会后期一千多年的专制统治和社会等级秩序,但却是以牺牲儒家思想的人性化和生命力为代价的。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最早提出“礼”即“礼”的思想。他认为“君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妻,万物相融”,把封建礼教和社会等级秩序视为世间自然的真理和准则,与天地真理相通。“二程”(即程颢、程颐)进一步将“礼”视为“义”,认为封建礼教和等级秩序是自然的,人人都得遵守。谁不服从他们,谁就违背了正义。同时认为,万物皆由自然而生,自然倾注于人,便成了人的本性,所以“自然”就是“自然”的意思。性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有善恶;人的恶是由内心的欲望造成的,欲望遮蔽了善(即正义)的表达。所以,他要想保持善,让善正常地彰显和发挥,要想“维护正义”,就必须“摧毁人的欲望”。朱继承了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思想,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理”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完善了理学思想体系。“他说:‘宇宙中只有一个原则。天是天,地是地,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各有各的本性。‘他的张是三纲五常,他的纪律是五常,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宇宙中的一切都充满了一种普遍的、无处不在的‘理性’。管理天地,成为万物之性,表现为‘三纲五常’。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伦理领域,理性无处不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00页)
至此,封建礼教和社会等级秩序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据,礼仪也从原来的普通礼仪上升到了“义”的高度。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具有了等同甚至超越法律的地位,孔孟礼法中所蕴含的人情、人性、人道的内涵丧失殆尽,“存义灭民欲”成为封建道德家中呼声最高的。也就是说,“正义”和“人欲”被视为对立面,“人欲”成了万恶之源。人正常的感情和欲望也被认为是有罪的。人们只有诚实、孝顺,严格按照封建伦理和等级制度行事,才能符合“正义”的要求。在封建礼教的残酷统治下,人性被扭曲,人的情感被严重压抑,女性的社会地位更加低下,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和生命力进一步丧失。
2021/6/5
参考资料:
1.论语
2.孟子
3.荀子
4、《春秋繁露》
5.孔庆明陈著《中国儒家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