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的含义(鞭炮声中“一岁除”全诗)
日[王松安石]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应该是最著名的关于除夕夜或者除夕夜的诗。我觉得小时候不会熬夜,每年的春晚都看不到结尾。我一直很早就睡了,然后叫爸妈零点放鞭炮的时候叫醒我,但是一直没被叫醒。很难想象我现在工作日熬夜到半夜。
(一)诗人的一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本名符节,是半山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清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他先后担任过扬州法官、鄞县知府和周树法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提拔参政。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由于旧学派的反对,Xi·宁停办了七年(1074年)。一年后,他再次被宗申所用,然后退休到了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掌权,所有新法律都被废除。王安石在中山病逝,享年66岁。累为太傅,,谥号“文”,称为王文公。
小时候只知道王安石是诗人。长大后,我知道他是个怪人。王安石有名的奇闻是,他不修边幅,出去吃饭只吃面前的一盘菜。他非常简单、古怪、固执。
后来知道了王安石变法,知道王安石变法害了那么多人,就觉得这是坏人。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理想主义的学者成为政治家并不是一件好事。他是一个为人民着想的好人,却不知道他的善良不可能有好结果。
只是莽,他是真心想弘扬儒家最本质的那一套东西,是真心想恢复《周礼》的。但是他做不到。当权的理想主义顽固文人,真的会酿成大祸。商鞅的成功可能与当时政治制度尚未固化,秦人较少有关。
在文学上,王安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散文简洁、凝练、凝练,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说服力强,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用功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精瘦难学”,善说理,善修辞。晚年,他的诗风含蓄深沉,深邃柔美,成为北宋诗坛上的一种独特风格,被誉为“王体”。他的歌词充满了怀旧之情,意境空宽广无边,意象轻盈简单。现存于世的有《临川记》等作品。
(2)读诗
这首诗所写的除夕和过年的习俗极其典型。
第一句“鞭炮声里除了一岁”,是零点放鞭炮的习俗。在鞭炮发明之前,人们发现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所以会燃烧竹子来避鬼辟邪。后来有了火药,就变成了放鞭炮赶走年。
第二句,“春风温暖屠苏”,新年过后,春天来了。虽然我一直觉得过了春节,离春天的到来还有十万八千里,但从节气上看,新的一年似乎总是接近立春。屠苏是一种酒,喝屠苏酒也是中国古代新年的习俗。在新年那天,全家人都喝这种浸泡在屠苏草中的酒,以辟邪、避灾、延年益寿。我不知道这个习俗。没想到端午节喝雄黄酒,中秋节喝桂花酒,重阳节喝菊花酒,过年喝特供酒。
第三句,“千户同天”,当天蒙蒙亮。百度上说是“日出时明亮温暖的样子”。《古诗班》里说“天会亮,就是太阳刚出来,天渐渐亮的时候”。这两种说法截然不同。我想从贴春联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天亮了。毕竟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一定要早点贴春联。
最后一句“总是以新桃换旧桃”,是新旧对比。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桃”和“福”都是指桃符。在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挂在门边,以辟邪。逐渐演变成春联。
据说这首诗是王安石新政之初写的。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忙着准备春节,想到变法之初的新气象,他的诗里充满了满满的希望和期待。想到政改的最终结局,真的让我感到“一喜一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