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主要内容(藤野先生主要事件概要)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如果分数在60以上,那就不是自己的能力”。
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书《藤野先生》。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一月,鲁迅和钱均夫公费赴日留学。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四月,鲁迅正式从弘文公学毕业。当年9月进入仙台医学院学习生物学和解剖学。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六月,鲁迅被家人骗回国,与朱安结婚。当年7月,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正式求学。直到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鲁迅才回到中国当老师。
鲁迅在日本的求学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迷茫、最有才华的节点。1936年10月19日,55岁的鲁迅在上海寓所病逝。鲁迅生前和朋友们多次吟诵,非常怀念藤野先生。
那么,让鲁迅生前至今记忆犹新的藤野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历史?最后结局如何?
1874年7月,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出生于日本本州岛福井县鹿苑市(关西地区)。严九郎是家里的老三。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医生,多是乡村医生,收入还不如大城市的。
1883年,九岁的藤野严九郎经历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变。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藤野严九郎由他的大哥和二哥抚养。我上小学的时候,和福井藩司学校一起教书的野坂先生是学中文的。
1992年4月,藤野严九郎从福井学校退学,进入爱知医学院(现在的名古屋大学)。1896年,藤野严九郎顺利毕业,留校担任解剖学老师Narasaka的助手。
1997年5月,23岁的藤野严九郎获得了医生执业证书。同年7月,我来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1901年10月,刚满27岁的藤野严九郎被仙台医学院聘为解剖学讲师。
从1901年到1915年,藤野严九郎是仙台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在此期间,藤野严九郎教过无数的中国和日本学生,其中“周树人君”给藤野严九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4年9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院,结识了藤野严九郎(以下简称藤野先生)。据《藤野先生》记载,鲁迅眼中的藤野严九郎不苟言笑,说话抑扬顿挫,不爱化妆。
但藤野先生对鲁迅很照顾。闲暇之余,藤野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鲁迅学习日语,提高专业课成绩。
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当时中日两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相同。当时的日本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民生、经济、医药等各方面包括科学都与欧美列强接轨。
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饥饿在中国无处不在。很多来日本公费留学的中国学生,现在还留着长辫子,行为很搞笑。
再加上国家地位低,日本学生,包括一些日本老师,都以取笑中国学生为乐,但藤野先生不这样。
1906年,师生即将离别时,藤野先生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在这张照片的背面写下“永别”。鲁迅当时没有合适的照片,只能推脱说回国后会寄合适的照片给藤野先生。
1909年,鲁迅回国,长辈平白无故给他安排了一个“朱姐姐”做媳妇。后来鲁迅和弟弟周作人有了隔阂,莫名其妙背上了“偷看嫂子洗澡”的骂名。
长此以往,鲁迅多次想给藤野先生写封信,但都无法开口。生活上的困难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让鲁迅心灰意冷,很难再去面对如此照顾自己的藤野先生。
1918年,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此时此刻,鲁迅早已投身文坛。当医生只能治外的小病,但用他的笔,可以把所有中国人引向光明。
1926年,鲁迅发表散文《藤野先生》,后被收入《晨花夕拾》。
1931年前后,一位日本朋友写信给鲁迅,问:“藤野先生的真名是藤野严九郎吗?”
鲁迅当即回信:“《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一切信息,完全属实。他也希望这位日本朋友能了解一下藤野先生的近况。”
1934年,日本出版商彦博书店的老板来上海拜访鲁迅。当时鲁迅已经不能动弹,精神有些压抑。
当听说自己的文章要在日本发表时,鲁迅咬紧牙关,打起精神,对烟波书店老板说:“我的文章都可以随便发表。只有一个“藤野先生”,一定要收录在这个刊物里。希望借此机会找到藤野先生。”
1935年,《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曾社(鲁迅的日本留学生)和春夫佐藤(与鲁迅是好朋友的日本诗人)多次帮鲁迅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都没有得到消息。
1936年10月,55岁的鲁迅在上海病逝。在他去世前,他的床头有一张藤野先生的照片,上面写着:“藤野先生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1936年12月底,茂雄小林(鲁迅的日本同学)遵照鲁迅的遗愿,找到了藤野先生,并在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医学院后得到了详细的信息。
1907年,鲁迅回到中国后,藤野先生仍然是仙台医学院的教授。由于他浓重的口音、迂腐的思维和圆滑,藤野先生失去了许多去欧洲学习商务的好机会。
1915年,仙台医学院并入东北帝国大学医学大学。年满40岁的藤野先生没有优秀的留学经历,被迫在当年6月底要求辞退。
仙台医学院原有的16名教职人员中,只有4名教授被正式编入医科大学,2名教授被降职为副教授后被编入,而包括藤野先生在内的其他10名教职人员都失去了工作。
1915年8月9日,藤野先生被正式解除讲师职务。人生虽然不如意,但还是要走下去。被学校开除的藤野先生来到东京学习临床外科,寻找人生出路。
1916年,藤野先生到东京三井慈善医院耳鼻喉科实习。但是因为他的脾气,和同事、上司都有矛盾。他在12月份再次失业,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乡班井县。同年,他的妻子死于肺结核。
1918年,藤野先生在家乡开办了自己的耳鼻喉科诊所,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然而此时的藤野先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开业之初,腹痛患者前来就诊,被藤野先生愤怒地赶走:这里是耳鼻喉科门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为了生活,藤野先生逐渐卸下了自己教授的包袱,融入了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角色。
但是好景不长。1920年,二哥藤野明次郎意外去世。藤野先生承担了两家诊所的医疗工作。每周一、五、五,藤野先生都来二哥诊所维持生意。2006年2月、4月,他回到自己的耳鼻喉科诊所做生意。
就这样,藤野先生不停地东奔西跑,养活自己和二哥一家。
1919年底,45岁的藤野先生来到儿子身边。他给儿子取名为藤野祢衡。1921年,他的妻子(次子)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总的来说,回到家乡的藤野先生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但也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又一次机会。
1935年6月,佐藤春雄和大田翻译的《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之前,鲁迅就再也没有和藤野先生联系过,而藤野先生对鲁迅一无所知。
该书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反响。当时,藤野先生的长子祢衡·藤野正在读高中,从一位普通话老师那里学到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读了一遍后,藤野祢衡越来越觉得这位藤野先生是他的父亲。
那天晚上,藤野祢衡要求父亲仔细研究这位“藤野先生”。61岁的藤野先生看完这篇文章后,独自呆了很久,最后对藤野先生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但不要告诉任何人。”
藤野先生了解到,他以前的学生周树人君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
返回学校后,藤野祢衡向他的普通话老师提到了这一点。1935年底,藤野祢衡的中文老师以家访的名义找藤野先生谈话。两人聊了很久,但谈话内容不为外人所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轰动。远在乡下的藤野先生闻讯,拿起报纸上鲁迅的照片,举过头顶,跪在地上拜了几拜。
1936年底,茂雄小林找到了藤野先生。当藤野先生从林茂雄口中得知鲁迅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的消息时,不禁后悔不已。
1937年,藤野先生写了一篇短文《我想记住周树人》,发表在日本主要报纸和杂志上。藤野先生在文章中详细回顾了与鲁迅先生相遇时的情景,也谈到了为什么要“特别照顾”这位中国留学生。
其实藤野先生非常尊重中国先贤。他真诚地认为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没有区别。鲁迅努力学习,认真做笔记。这样的好学生值得培养。
作为一名教授,我必须尽我所能为学生排忧解难。正是藤野先生的善良,给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莫大的鼓舞。
《我要记住周树人君》:“虽然日清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仍有很多日本人骂中国人是“辫发和尚”,说中国人的各种坏话。仙台医学院也有这么一群人,用白眼看着周俊,把他当成异己……我很尊重中国先贤,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这大概也是我让周军感到特别亲切和感激的原因吧。”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在这件事情上,藤野先生的观点是:文化上,中国可以说是日本的老师,应该尽早停止这样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也影响了藤野先生的一生。
长子藤野祢衡第二年加入东北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后,他参军并成为一名军医。
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药价上涨,消炎药价格高于黄金。藤野先生自己开了两家诊所,所以藤野先生家里有很多消炎抗生素。
毒贩闻讯后,以高价向藤野先生索要这些毒品。藤野先生总是拒绝出售。他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药是当地村民的必备药品。如果全部卖掉,两家诊所就没法经营了,受苦的人也无能为力。”
彰二十年,也就是1945年,日本即将投降,但长子海啸藤原在前线病逝,最后藤野先生先走了。
这件事对藤野先生打击很大,从此一蹶不振。
1945年8月10日,71岁的藤野在上班途中晕倒。被发现后,他被抬了回来。在治疗无效后,他于第二天早上去世,享年71岁。四天后,日本战败投降。
1961年,福井市为藤野先生建了一座纪念碑。1984年7月,藤野先生故居被改造成纪念馆,生前工作过的东北大学设立了“藤野先生奖”。
2006年,鲁迅博物馆和藤野先生的出生地福井县鹿苑市分别赠送并交换了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半身像。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后,藤野先生的孙子藤野幸也和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相识,两人经常通信,弥补了先人的遗憾。
藤野先生和鲁迅一样,在当时也是冷门,有点特别的“另类”。但是藤野先生在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时候,没有大和固有的偏见和傲慢。他为人正直严谨,主张有教无类,对青年时期的鲁迅影响很深。
藤野先生的真挚友情不仅影响了鲁迅,也极大地感动了两国青年。
记得刚从课本上读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不禁感叹鲁迅和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恋的遗憾。
当我们真正了解两人分开后的详细经历时,我们从心底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藤野和鲁迅都值得尊敬。
人生有太多的离别和无奈。真的很遗憾,自从和鲁迅分手后,我就没有见过藤野先生。但是这两个人相处时留下的精神和高品质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人生没有遗憾,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相遇。应该是鲁迅和藤野先生想见却又见不到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东北大学50年的历史。第一卷:东北大学,1960年。打印:107-108,722-723。
藤野先生与日本的藤野严九郎研究
泉竹之助野坂原三郎太,藤野严九郎国学教师。福井县立短期大学研究会纪要,1984年第9期。
1986年7月藤野严九郎先生表彰大会编辑的《藤野严九郎纪念馆图册》第1集。
藤野严九郎纪念馆。日本医学新闻第3237期,第65页,1986年5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