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长江和黄河分别流入哪个海(黄河注入什么海)

黄河流入哪个海(长江和黄河分别流入哪个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它逶迤于神州大地的姿态,颇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为黄河的孕育和维系,中华文明的统一格局是以黄河为中心的地理空和文化空的扩张。如果放大视野,黄河文明是东亚文明的起源。

然而,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时而温顺,时而狂暴。它不仅孕育了人类赖以耕作和生存的山谷、绿洲和肥沃的平原,也以其任性的突兀给两岸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综合治理,正是在人水互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黄河精神”和“民族精神”。

黄河的刁蛮性在于中下游。在河南,挣脱了峡谷束缚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摆动着尾巴,肆意流淌,冲击着辽阔的华北平原,在人与河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条神奇的悬在地上的河。地处山东下游,以泰山为分水岭,淮河南下,海河北上入海,将山东冲击成一个巨大的扇面,造就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齐鲁大地。最终,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的治理下,像一个温顺而睿智的人,从东营奔向大海,永远地奔流而去。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九省正在积极谋划“幸福黄河”发展路径。人与河流的关系,从“活空”的斗争,变成了“活空”的创造,黄河沿岸的城市,从曾经的“黄河淹城”,变成了“生命慢城”的诗意之地,一幅崭新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地处下游板块腹地的山东,将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构建河山相依、河湖相连、河泉涌动、河花相映、河海相融、河魂相融的“七星拱月”格局。

黄河在山东搅什么?

山东境内黄河长度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直接滋养了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会泽两岸。位于黄河故道西南的枣庄、微山湖,潍坊北部的青州、寿光也在泛黄河流域。

黄河满是泥沙,不仅把中上游的水和沙带到了山东下游,也把中上游的智慧和文化沉淀在了山东。正因为如此,山东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是黄河文明的缩影。黄河文明在这个扇形的山谷里书写和渲染了一个大河民族的龙脉和图腾。

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东方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鲜明的里程碑;与黄河一脉相承的泰山文化基因,激荡出“家为天下”、“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与古老的凉山水泊相比,东平湖从历史上的水域变成了平原水库,提供了黄河水利工程的制高点,也为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交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上枢纽...一条流入大海的大河,在即将完成使命的山东留下了最后的温柔和智慧。

黄河决定了山东的生态景观格局。山东省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高标准推进黄河生态走廊建设的规划过程中,集中实施了93项生态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植被保护、淤地建设等方式,维系了黄河的健康生命,并巧妙地转化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

利用黄河资源带出最大的公共性,形成最具包容性的控制力,是山东沿黄城市群共同的设计标准。黄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景观性为自然与人的互动提供了共生的生态空、文化空和休闲空空间。“宣传黄河资源”是山东建设幸福黄河区域的长远规划空。

毫无疑问,对于一条生态文化河流的发展来说,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旨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理念和实践,将与黄河文化高质量旅游带一起发展,构成山东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未来蓝图。

滨江:构建儒家文化轴心

而黄河上的泰山,一柔一刚描绘着齐鲁文化之道,能文能武守护着民族文明之魂。从时间维度看,泰山所承载的文化脉络源远流长,五千多年前以大汶口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开启了泰山的文化空姿态;从物质载体来看,泰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多次被载入史册,从而孕育出宗教层面、民俗层面等多维度的传统文化。

黄河、孔子、泰山汇聚齐鲁,构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儒家”。他们以“山盟”、“河誓”、“尊圣”等“统一”仪式,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治国智慧、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绵延数千年,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荣誉。依托“黄河、泰山、孔子”的中华文化物质遗存,将济南、泰安、曲阜串联起来,形成儒家文化空轴心。

旅游消费为古老的泰山文化注入新鲜的场景活力。泰山以吸引泰山人、留住台城人为目标,通过景区+节庆、景区+演艺、景区+博物馆、景区+民宿、景区+研学、景区+会展等方式,实现了优化组合和创新业态。积极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美食、非遗+营销等方式盘活非遗资源。以文创为核心体验的景区和商业街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建设万达泰山1545吕雯街、三里屯吕雯综合体等特色街区,引进“梦泰山”啤酒城、核桃音乐餐厅等项目,提升台城夜生活品质。

江对江连接:构建陆海格局

一条大河也疏通了山东半岛内陆地区的出海通道,与沿海港口东营相连,构建海陆一体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给东营带来了建城的荣耀,也带来了决定黄河三角洲发展的珍贵礼物。然而,黄河口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政府意识到,黄河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记忆。

通过全面恢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湿地环境,现在,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和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它已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因库。“让母亲河在出海口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东营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和信念,东营还在布局更大的文章,“借河入海”,向世界讲述黄河故事。

东营确立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口号,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重点实施沿黄、沿海两大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模式,开发建设黄河口湿地鸟类博物馆、黄河口知青文化小镇、黄河口大闸蟹科普。

湖泊相:湿地重建的样本

黄河的安澜,在拐过第九个弯——安澜湾之后,即将迎来它最终的命运,那就是向东流入大海。在黄河频繁改道的过程中,高青作为东黄河的主流,留下了原生态的湿地、湖泊和河流,展现了黄河故道的独特风光。

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是黄河湿地生态修复的代表性案例。从贫瘠的盐碱地到200万平方米的绿地,从没有树可以依靠,没有鸟可以歌唱,到3万多种树木,数百种鸟类栖息的地方,黄河滩地成为一条绿色的丝带。

受保护的生态空房的楼层上,附着主题农庄、特色民宿、农产品等特色产业,湿地慢城项目带动全面发展。以黄河大米、高青西瓜、高青黑牛、高青西红柿“多彩农业”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以黄河臂弯为依托的索一帆村建设水乡,实现民生富民幸福村建设。

天鹅湖只是“江湖共存”的一个典型板块。黄河流域的齐安得湖、章丘白云湖、东平东平湖、济南大明湖、济宁微山湖、太白湖等。,都是生态湿地改造、城市休闲空客房、“城市之肺”的典范。它们像晶莹剔透的珍珠,分布在山东省黄河流域,呈现出一颗“以黄带绿”的生态之树。

江河滔滔:泉城一马当先。

从“涌泉”到“永和”,泉城济南摆脱发展空的制约,走向黄河时代。《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个城市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

济南市政府进一步将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有实效,体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功能性的城市平台,建设成为“黄河国家战略”的龙头城市。

瞿霞集中打造以“山泉、江湖城”为主题的济南CBD文化综合体,将济南蝴蝶老古城全面提升为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章丘文旅共生融合的理念,保护发展罗庄汉墓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七星台长城等朱佳煜、三涧溪、三德畈等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山泉河湖城”五区,改变原来分散、小规模的旅游发展局,实现章丘旅游发展的蝶变。

与济南隔河相望的齐河,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秉承“先建设环境重建城市,后发展主导功能”的发展逻辑,坚持“蓝绿之间70%以上空,建设之间不超过30%空”的原则,建设优化黄河水乡湿地1.5万亩,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立市。在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中,齐河通过引进大企业投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优”的创造性突破。“黄河水乡、生态淇河”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重要驿站。

黄河流域的理念是协同发展,动力源是依托城市群打造黄河经济大市场。扩大到城市群规模,可以打破行政边界,合理分工,让市场要素自然流动。生态黄河、人文黄河、智慧黄河的建设将继续以创新驱动,这也是济南实现超级城市的未来趋势。

河运:“河运”即“国运”

河运是国运。隋唐以前,黄河决定国运。隋唐以后,大运河决定国运。如果黄河不流经山东,大运河就不会纵贯南北。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在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向东南,入泗水。将原本互不相连的江、淮、河、冀四条河流连接起来,成为中原地区东西沟通的主要通道,这就是大运河山东段的开端。

历史上有黄河运京杭运河的甜蜜期,也有黄河分黄河的分手期。与黄河大运河的千年纠葛,也催生了两条互联互通的水网,汇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内外交流。

向内看,黄河为隋唐大运河提供了原始水源。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大江大河的地理局限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向外看,黄河是丝绸之路的上游坐标,是东西方商业联系的中转站。它和大运河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体系稳定的重要支柱。

山东先后出台《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大运河(山东段)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运河沿线城市为节点,打造“冯路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其中,位于泛黄河流域的运河小镇台儿庄,不仅再造了一座古运河城,更成为名副其实的北运河、老黄河流域精品旅游目的地。

花开相见:盛开的生态文明之花

荷花遍地都是,生活在水中。荷花的兴盛与发展,勾勒出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牡丹栽培中心,从唐代的长安到北宋的洛阳,再到明清的曹州,实际上是大运河变迁历史的一个缩影,而菏泽位于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带。

菏泽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个城市。黄河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菏泽成为传统文化资源的聚集地。目前,沿江已有牡丹传说、瑶传说、庄子传说、鲁西南鼓乐、舞蹈、大平调、山东、佛汉拳、绵人、鄄城砖雕、鲁西南织锦技艺等12项国家级非物质项目,居山东省之首。

用牡丹包装菏泽市,打造高品质牡丹花城。建立“以花为媒,以花为景”的花城格局。整合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中国牡丹园、国花牡丹园等。,以城北及周边空村落为载体,突出菏泽“大田牡丹”特色。以牡丹、水浒、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构建黄河文化旅游体系,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

菏泽除了盛产牡丹,以“大明湖畔夏雨荷”为代表的荷花也是黄河岸边浪漫与诗意的象征,成为痴情男女的信物。没有花,没有果实。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山东黄河流域丰富的蔬菜水果是黄河水浇灌的“生命之花”,通过先进的物流传输抚慰着世界的味蕾。

心心相印:从古代传承到现代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条中轴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泰山和孔子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儒家所构想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文精神内核,锻造了爱国主义、英雄气节、解放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

近代以来,华北抗战四大根据地之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所创造的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再次融合,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塑造和诠释了齐鲁儿女的精神意志、淳朴善良的宽广胸怀、地域文化的磅礴气势。《红色沂蒙》书写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国魂”。

它和黄河长城、运河一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包括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航运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容,与齐鲁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相交融,使山东黄河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打造黄河文化“IP”,是构建黄河故事体系的时代语境表达。

只有以历史载体传承文化内涵,以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记忆,以逻辑顺序系统梳理黄河文化价值,深刻理解过去,才能从容走向未来。

在国家战略层面,黄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黄河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发展力,以更深更持久的动力构筑了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广度。在社会基础层面,黄河是民生的社会理想,汇聚了民间智慧的力量,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类转型的命运,上下求索的勇气和决心。

从作为生存之本的黄河治理,到生命范式的生态保护,中国的“心脏地带”黄河重走老路,冲进大海。当历史使命与时代变革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保护和传承黄河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正因为如此,黄河文明才能在新时代的语境和消费中得到重塑和诠释。

友好山东凭借“黄河入海”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积淀,必将以“地处黄河下游,争创上游”的坚定信念和创新实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中奏响山东省“黄河强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