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倒是什么意思(理解绊倒的意思)
名师介绍:刘惠伦,男,中共党员,贵州六盘水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我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奖项,并获得过贵州省优秀党员、优秀大学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2013-2014年春季,她在都匀市阳和乡支教,获得都匀市“春晖使者”称号。2016年起任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语文专职教师。现任该校团委副书记,高三(1)班班主任。2017-2018年辅导班学生获得“杏坛的春天”作文大赛二等奖,2018-2019年获得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第三季青年教师大赛“第一名”称号。工作期间,我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我对待学生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耐心陪伴”的宗旨,深受学生喜爱。
第三,培养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观念,正确确立师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师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迅速成为阅读的主体;二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凝聚力使学生自发参与阅读活动,让大家在阅读中交流和提高;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让学生更快地与文本产生共鸣,融入文本环境。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建立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感知,使自己从外界学到的知识经过文学的再加工,再反映给学生,从而实现其教学意义的最大化。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应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其主体意识,从阅读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将阅读教学活动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课堂上和谐的气氛使阅读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中文本的个性化和艺术性都有助于学生主体阅读意识的正确形成和确立。
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主导地位不是基于一时的乐趣感,而应该着眼于成长的全过程。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能直接感受到汉语的潜移默化,自身的成长,认识的拓展,对自己和他人更加客观理性的认知,甚至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这个过程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乐趣。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并不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在详细阅读课文之前,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逻辑,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入课文学习。因此,教学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固步自封,望天兴叹。他们既要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又不能完全脱离文本。它们必须基于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一般来说,教师、学生和文本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不同意见”。当他们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想起以前的经历,然后用这些经历渗透到现在的文本解读中。所以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中自己想切入的方式。
1.自主选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读物:有的喜欢琼瑶的言情,有的喜欢金庸的武侠,有的喜欢南派三叔的玄幻...如果老师都用同样的学科教学方法来指导所有的学生,那么学生势必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要突破这一瓶颈,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材料的多样性,还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表达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需求,从而“因材施教”。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不仅是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体现,也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水平。只有选择自己满意并愿意接触的文本,才能同步发展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理解和再创造能力。
2.独立选择方法
读书方法千百种,“人若喝水,便知冷暖”,引导学生不要学邯郸学步。别人的学习方法不能乱抄,学生要懂得释放个性。在长期的学习中,他们要善于运用有利于自己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理解课文一样的深入学习效果。老师也可以给一些提示,比如小组朗读,精读,泛读。此外,他们不仅可以用嘴来阅读,还可以用行动来还原文本信息。最后,结合两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出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可以将事物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园林之美。老师只通过课文讲故事,学生只能从文字中理解。如果把整个景观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叶老先生描述的园林世界,领略苏州园林之美。电子出版物资源丰富,携带方便,免去了纸质书的负担。由于许多原因,许多学生只知道如何从书本上阅读。教师不仅要把好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启蒙起学会阅读,自探索,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3)注重日常积累,读写结合。
不难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因个人经历不同,或因阅读水平不同,但不同程度的共鸣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找到文章的重点,让学生善于发现和理解,学会把心里的话写出来,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拓展和外化。以最近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为例。要求能够理解释义来推断汉字或成语,同时能够准确写出其字形。他们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肚子里有“墨水”,就不能随便往里装。更重要的是,你要倒出来用。所以你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应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四)倡导个性化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宗华说:“美的动机始于同样的感觉。”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意境,从而理解文本的真正美。“所以,教师只有‘感动入乡’,才能‘表达情感’。”他们一旦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就会表现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我在中学实习的时候,正在给七年级的同学教《背影》这篇文章,里面写的是作者在火车站和父亲告别,父亲走在铁路上,爬上站台,详细描述了父亲的动作和背影。在分析父亲的动作时,学生应该思考文章中的动词:走路时磕磕绊绊,过铁路时探头探脑,爬平台时攀爬,退缩,微倾。在分析父亲走路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蹒跚”这个词的含义,其次要想到父亲完成这个动作的艰辛;在分析父亲过铁路时,我也想让学生找出“爬”、“缩”、“微倾”三个动作的应用部位分别是“手”、“脚”和“身体”。通过分析对父亲动作的详细描述,让学生想象父亲做这一系列动作的难度,然后提问,为什么父亲的动作会显得那么难?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仅从文字分析,只是粗浅的认识。我还让几个学生去讲台上模拟父亲的动作,让学生感受父亲当时的感受。每当你从家里来到学校和父母告别的时候,你的同学都不会忘记。当他们接触到文字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体验一般。如果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比较,也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本分析与现实模拟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深刻理解文本的意图。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阅读中文文本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和作者形成“交流”,并体现在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上,从而形成读者的自我考量。无论多么高度个性化的阅读,最终都要展示出来,表达其个性化意图。所以,除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还应该上升到与他人交流的层面。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应运而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成果,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相互之间的互动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从而提高整体阅读质量。这样一个群体的建立,必然会导致更好的个体出现,使一个个体的自我需求不断提高,整体由个体带动,整体作用于个体。两者会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和发展。常用的实践活动有:读书征文比赛、开设专栏推荐优秀作品、读书交流研讨等。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自我思考、自主交流、积极讨论、开拓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样一个过程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个性化思维的建构,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沟通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群体,使他们的身心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和谐发展。
来源:三联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刘慧伦)
总值班员:孟广昌
值班军官:巫娜
编辑:张馨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