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出国留学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你为什么想出国留学?(留学有什么好处?)

#学者分享官#其实很久以前我就想分享一些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想法。就在今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优秀体面的留学生?”提问的朋友附上了Zeit Online的一篇题为《Study Im Gro Britannien:Die unbelietten Chinesen》的文章,问如何做一个优秀体面的留学生。

文中各种黑中国学生,透露出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偏见,比如“太多”、“能力差”、“不好相处”。里面全是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抱怨:“中国人英语差,只会出现在厨房里,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大学导师觉得和中国学生相处很痛苦……”

还列出:在英国读硕士毕业的中国学生占23%,而英国学生只有26%(“现在在英国大学读研究生课程的中国学生几乎和英国学生一样多”。);然而,非欧盟成员国(如中国)每年支付的学费是欧盟成员国学生的三倍。中国学生的学费是英国大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其实德国很多主流媒体一直都很犀利,尤其是《明镜》周刊的涉华文章很死板,很片面。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所以中国留学生是不是真的“不受欢迎”不能片面看待。

客观来说,在非英语母语国家,中国留学生的整体水平还不错。而中国留学生的总数是比较大的,由于语言劣势、性格原因、文化差异,或多或少会给留学的人留下“不善交际”的印象。

我刚好在德国读本科,去英国读的硕士。我在这两个国家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告诉我,留学最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你的既得利益,不管你是不是中国人。这些真的不是你留学故事的重点。

1.你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你决定出国的那一刻起,直到你最终毕业,你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这个答案中间会变。比如一开始你只是想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单纯的想顺利毕业拿个文凭,或者是因为想真正深入的学习某一门学科等等。这些是你的目标。

后来因为你的个人经历,你会想留在国外工作,继续学习或者申请硕士或者博士。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的目标是获取既得利益的基础。

这可能有点功利。

因为很多人真的不缺钱,也不缺时间,只是想存金,好好玩一玩,游遍欧洲。

我个人开始留学只是因为想体验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制,单纯的认为“国外的月亮是圆的”。

在德国读完本科后,我去了英国,一方面是“多快多省一年时间拿硕士”,另一方面是想再次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最后,我发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不断鞭策自己在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比起那些“糊里糊涂出国”或者“随意择校”的同学,我会更快的达成目标,也会因为这个目标而在达成的过程中学习和接触新的知识。

所以,在你出国之前,请先静下心来,规划好今年的目标再出发。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没有目标,只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去看看”不就是你的目标吗?关键是你怎么看大千世界?

2.语言是你唯一的沟通障碍吗?

因为觉得自己英语太差,不敢主动和外国人交流的同学不在少数。中国学生爱面子,说话很少,怕出错。结果,他们说得越少,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机会就越少。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外国人只有英语说得非常好才愿意和我交朋友。

所以,那些张不开嘴,甚至不敢直视外国人的同学,真的是完全错了。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比如,即使一个外国人说中文音调感人但不流利,我们也会夸TA:你的中文不错。

大多数外国人能很好地理解你的“蹩脚英语”。他们不会因为你在演讲中途突然拿出字典查单词就不跟你玩了。反而他们会认为你真的有意向和他们交流。

当然我也遇到过因为你英语不好真的不和你玩的情况。

刚去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英语口语很一般,一说德语单词就出来了。和我一起做小组陈述的一个法国女孩很傲慢。因为我表达不清楚,语言能力不够,我们做提纲的时候,她明显一副“你太笨了,我不想和你交流”的表情,所以分配任务的时候几乎脱口而出“你休息吧,你那部分我帮你,别给我们找麻烦”。

这件事当时对我打击特别大。那天晚上,我把整个演讲的背景知识和所有的大纲细节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我一个人苦练了好几天,终于靠流畅清晰的表达让她好看了。

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你,语言只是你用来表达的工具。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只是基础,和听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重点。

语言不是你成为“优秀留学生”的唯一障碍。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你要多关注自己呈现的一种状态。例如:

1.英国人非常有礼貌。取代你所有的“你能……”带有“请你……好吗”的句子并且多说“请”、“对不起”、“谢谢(干杯)”,而不是说“我要……”

试着改变“我认为……”到“如果……有可能”

2.开门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多等几秒钟帮t a扶着门,然后对方会对你说“谢谢”,你前面的人也会对你做同样的事情。

3.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德国,如果遇到吵闹的人群,可以报警。比如你觉得12点以后邻居家聚会太吵。如果你真的在一个应该保持安静的地方大吵大闹,受过高等教育的外国人一般会觉得你很幼稚。

3.什么是融入当地环境?

刚出国的时候,我尽力“迎合”国外的环境。所有社交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我也不是故意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的。

而且随着聚会时间的增加,各种社团活动的丰富,我的“外国朋友”也多了起来,我开始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有优越感的结果就是宁愿去参加乱七八糟的聚会,也不愿意和中国同学去吃饺子火锅。

时间长了,虽然英语口语水平飙升,但实际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我得到的只是“一个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一起玩,却很少和真正的朋友分享。

其实欧美国家很多人都是“外热内冷”型的。该玩的时候不含糊,该好好聚会的时候不含糊,但是和他们做朋友就太久了。

所以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眼里,我首先是朋友,我从哪里来,我是不是留学生都不重要。

除了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我开始更加注重文化和学习交流,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其他国家的同学讨论学术和文化话题。

其实作为一个学渣,我的成绩真的很一般。一开始和别人聊“西方主流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对英国传统媒体的冲击”、“英国的下午茶文化”这些需要背景知识和亲身经历的内容,我很没有安全感。更有甚者,人们可以用母语脱口而出。

其实早在一般人要考多少次才能通过雅思?文末,我给你鸡汤:

想要融入国外的环境,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清晰、善于沟通的性格,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也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最后我的“外国同学”也愿意主动和我交流一些“不那么肤浅”的东西。我不用那么刻意去迎合那种社交,也开始有了几个真正的本地朋友。这些朋友在我后来的学习甚至工作中给了我不可估量的帮助。直到我毕业回家,我们仍然有电子邮件和脸书交流。这种没有利益和国界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快五年了。

其实判断你和一个人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头脑发热,就意味着你会沟通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们真的会互相帮助吗?例如,当你说“我不开心,我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很坦白的说,对方会给你中肯的建议,和TA的国籍无关。

随着每个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100%的当地文化环境几乎不存在。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留学生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学习、生活、工作。

那么这个所谓的“本土环境”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喜欢社交,不喜欢某些国家的人的社交方式,你也不必强迫自己和他们在一起,也不必觉得整天和中国同学在一起就低人一等。尊重对方并不意味着你在“别人”的国家生活、学习、工作就“低人一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能快乐自由的生活,收获两三个真正的朋友,顺利毕业,不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吗?

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

你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心里有答案了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