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什么)
中国新闻、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西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今年一季度以来,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回升态势,为稳定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近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各层次576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难,超八成希望找到专业的工作。超三成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超四成期望就业,超四成希望毕业后在省会城市发展。国企成为首选就业方向。工资、发展空、同事相处的氛围成为了就业的主要条件。其中近四成希望月薪5000-8000元,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为就业的主要问题。
近八成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困难。
洛阳理工学院大二学生李天皓认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偏向科技、互联网等的工作。需要很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李天皓在电气工程学院的专业是自动化。他认为在他们专业找工作并不难,但是他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做工程师能赶上国家工业4.0的发展。”
虽然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他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消除就业压力,他选择在这个阶段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我还年轻,有更多的精力去改变自己的缺点,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有能力和时间去改变自己。”
调查数据显示,76.12%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困难,12.03%认为就业形势正常,6.44%表示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40.65%的大学生对就业抱有期待,其次是焦虑、积极和纠结,分别占21.4%、16.19%和10.92%。此外,80.4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些天,当许多毕业生都在为就业发愁时,山东职业大学铁道车辆专业的毕业生蒙彬却很平静。
原因是他的专业每年都吸引很多铁路局和地铁公司来学校招聘。接受了中铁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采访。当时提出录取,签了三方协议,现在正在执业。
“正常情况下,我是8月份正式入职的。”蒙彬说,他从一开始就想尽快毕业,以减轻家庭负担。“毕竟专科生在国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坦言对就业充满期待,没有太大的就业压力,现在对未来充满信心。“当好车辆博士,努力工作,提高能力。”
中国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32.5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其次是招聘会和招聘网站,分别占22.79%和12.95%。
超四成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在省会城市发展。
数据显示,43.94%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在省会城市发展,其次是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占比分别为22.09%、15.6%和13.61%。48.32%的大学生毕业后想考研,其次是就业、创业和公考,分别占33.36%、11.92%和3.84%。此外,36.64%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国企就业,其次是事业单位和私企,分别占25.67%和13.07%。
吉林大学的研究生梦露最近一直很纠结。毕业后如何找工作,去哪里工作,他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缺乏一些系统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想选择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
最让他苦恼的是,毕业后,他将面临去大城市还是回国的选择。
他认为,一方面,大城市有更多的工作和机会,他们可能会赚更多的钱,但压力也可能更大。如果你回老家,你的工作可能有限,但你可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家人朋友很近。
由于老家在河北唐山,离京津比较近,如果留在大城市发展,会优先考虑这两个城市,其次是成都、重庆等省会和直辖市。
如果他毕业后回到家乡,他觉得他可能会考选调生或公务员。“毕竟家乡工作机会少,不太符合我的专业。”
梦露决定在年轻时去大城市旅行,先体验一下,如果觉得不合适,再去小城市。
但面对每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他还是压力很大,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觉得与其焦虑,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些职业规划,多参加实习,多体验不同的职业。也许我找工作的时候会更有把握。”
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为就业的主要问题。
就业中令人烦恼的事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76.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其次是缺乏社会关系和缺乏专业不匹配,分别占62.76%和59.15%。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四学生许倩倩最近一直忙于投简历、找工作和参加面试。
几次面试下来,她觉得找工作并不难,反而觉得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一方面她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否是专业对口;另一方面也要看社会给毕业生提供什么工作或者社会更需要什么工作,毕业生是否能达到自己喜欢的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在就业过程中,许倩倩明显感到自己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在一些面试中,虽然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但他还是非常看重实践经验。“学校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实践经验对一些企业来说是能力的象征。”
她举例说,在之前的一次面试中,招聘公司在招生简章上有明确的专业划分,招聘的毕业生都是专业对口的。但是面试的时候有个同学没有专业对口的。“她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面试的是一个营销策划的职位,但是因为她有很多兼职经历和实习经历,都是营销策划,所以最后还是被录取了。”
这段经历让她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毕业前应该多实践,多积累工作经验。
由于是财务管理专业,她希望自己的就业方向是天津和北京。在她的工作中,她更注重自身的发展空,但薪资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因为大家毕业后会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我觉得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后续的发展。”
"我希望我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5000元左右."徐伟说。
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期望月薪5000-8000元,其次是80-10000元及以上,分别占27.25%和18.62%。在调查中,大学生更注重薪资、发展与同事相处的氛围,分别占82.82%、80.61%和69.32%。
专家:毕业生应主动参与企业实习实践,为求职成功增加砝码。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认为,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和困难,原因在于就业形势。虽然近期持续好转,但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岗位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同时,疫情发生后,部分学生及其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更注重体制内工作。虽然竞争激烈,但他们还是不愿意调整就业预期。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没工作”“没工作”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依然存在,直接导致学生求职焦虑增加,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学生选择考研来被动应对,“慢就业”“慢就业”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就业意向城市的选择上,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仍然是学生的相对偏好选择。刘林认为,从职业发展来看,大城市优质企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政策相对成熟,人才引进条件相对优厚,生活保障相对便利,平台大,机会多,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职场转型,帮助他们适应职场节奏,拓宽职业视野。而人才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学生成长成才面临更多的竞争和考验。还存在一些地方人才过剩、学历过度消费的现象,不利于毕业生早期职业生涯的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毕业生还是要避免从众,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为国家需要的地区和行业做出贡献,在青春的奋斗中成就自我,贡献价值。”
刘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关注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一方面,类似的问题在社会招聘中屡见不鲜,但在校园招聘过程中,由于所面对的群体中同样缺乏经验,用人单位通常更看重学生的基本条件、能力、素质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为了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毕业生确实应该利用好暑假等相对集中的空闲暇时间,主动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践,增加工作经验,为成功求职增加砝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蒙彬、邓玲玲、徐倩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