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鲁迅 诺贝尔)

鲁迅(九次拒绝诺贝尔奖)

所谓“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是荒谬的谣言。

1927年,台静农写信给鲁迅,提到刘半农有意向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推荐鲁迅,并把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接着,鲁迅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写道:

“请转向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感谢他对我的好,感谢他对中国的好。但是对不起,我不想。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我还欠努力拿这个钱。”

以上史料只能证明“刘半农想让鲁迅当诺奖候选人,向斯文·赫定推荐鲁迅,鲁迅拒绝了”这一事实。而中国知识界却以此为依据,编造出类似“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委托刘半农通过访华的地质学家斯文·赫定在中国推荐诺奖候选人”的怪异情节。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斯文·赫定一直对提名中国作家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感兴趣。为此,他请教了许多人,包括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1925年至1926年,何丁与魏礼贤就中国考生问题进行书信往来,讨论的对象包括梁启超、徐志摩等。高本汉认为,就他的视野而言,中国目前找不到任何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他愿意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接触。

(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斯文·赫定)

赫本不想让中国知识分子知道他们在找诺贝尔奖候选人。他曾告诉魏礼贤,“这件事要保密,不要让国人有可能实现不了的期望”;高本汉也被提醒,在与中国知识分子交流时,不要提及诺贝尔奖。但由于种种原因,1927年中国知识界就知道他有资格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想把鲁迅推荐给何丁。

但斯文·赫定真正的诺贝尔奖候选人不是鲁迅,而是胡适。1929年2月25日,何丁就此事与胡适有过一次交流。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赫德林和我谈过:他是瑞典皇家学会的十八名成员之一,可以推荐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想提名我,但他想让我把我的书翻译成英语。对此事我有我的看法:如果他们因为我倡导文学革命有功而选我,我不会拒绝;如果他们想让我翻译我的作品,因为他们想要奖金,我没有厚脸皮。我不配当作家。”

认为“自己不配当作家”的胡适,从来不响应何丁的建议,积极翻译自己的作品。直到1939年,何丁才正式提名胡适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落选后,林语堂次年获得提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