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是多少(税率是什么意思)
税率:指对对象征收的税的比例或金额。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的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固定税率。
中国古代不同的税率
1.夏季(约10%)
中国的赋税始于夏朝,“夏后氏纳贡五十两”。即以50亩土地为计量单位,取其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品。
2.西周(约10%)
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分给各级贵族,只有享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允许转让和买卖。将全国方立土地按之字形划分为九个区,中间的第一个区为公有土地,其余八个区为私有土地。田地由八夫耕种,所有的收成都付给领主。
3.春秋战国时期(20%左右)
春秋时期,鲁实行“初税亩”,不分公田或私田。任何拥有土地的人都必须按英亩缴纳土地税。第一税亩是中国古代税制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废除了以劳动为基础的强迫地租制度,建立了以土地亩为基础的真正的地租制度。
4.秦(66%)
《汉书·食货史》:“收泰之赋半。”颜师古注:“泰半,三局两胜。”秦除了按地收租,还谈到了按户纳税,即所谓口税,即人头税。
5.汉朝(不超过8%)
汉代国家把农民的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接受者。农民的税有四种:地租(土地税)、计税和口税(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薄税不理,但汉朝地租轻,人头税重。汉高祖交十五税,文帝交三十税。东汉光武帝把地租恢复到三十税。
6.唐宋时期(不到7%)
唐朝的租佃税制是唐朝以前中国各朝代两千多年实行的实税的总结。租庸制的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缴纳两石玉米,称为租金;付二两丝绸,三两棉麻,这叫调剂。丁每年要做20天的徭役,称为“役”。
均田制是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规定每个成年农民分得100亩土地。所以国家收租金平庸调节的时候,只问他的身体,不问他的财产。(以上以人口为基础,以下以农田为基础)
均田制被破坏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修改了两部税法。根据财政支出,设定税收总额,各地按照中央下拨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两个税法改变了租庸比原则,即以人口为计税标准,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计税标准,合并为户税和地方税。(收税时间逐渐固定)
宋仍沿用唐、唐税法,王安石实行每方田均税清田,符合公平税负原则。两个税率按每亩一桶,大概十五个税。
7.元(不到7%)
元代田税法的不统一,北方仿唐租庸税法,南方仿唐税法。
8、明(不到4%)
明朝的税收是历史上最低的,大概40-30税。
明初,两税法出台。从嘉靖十年开始,实行了“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各种税尽可能合并成几个货币税,不收实物,不派仆役,而是收钱。这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实施。(实物租金往往是主要的货币租金)
9.透明(少于7%)
清初承袭明制,继续实行鞭法。但丁的银子和天福还是两个税目。雍正年间,实行“坛定成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数作为丁税的定额,然后“育民,永不加税”。第二步,实行丁、丁结合,将丁银传播到田间地头,收集统一的丁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