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高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归纳(化学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类型(高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取代反应包括卤化、酯化、水解、硝化和磺化。

例如:

1.用简单的卤素取代-发生这种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类、酚类等。

例如:

2.与混酸(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的硝化反应。都可以进行硝化反应)。比如:

(3)注:环己烷对酸碱比较稳定,在低温下不与硝酸或中等浓度的混酸反应,而在100℃以上的密闭管中与稀硝酸硝酸盐生成硝基环己烷。在铂或钯的催化下,350℃以上发生脱氢反应生成苯。与环己烷氧化铝、硫化钼、镍铝高温异构化,生成甲基咪唑啉。在温和条件下用三氯化铝异构化成甲基环戊烷。

低碳硝基烷烃的工业应用日益广泛。以丙烷硝化为原料是一条合理的途径。在技术上,国外广泛采用以硝酸为硝化剂的气相硝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工业经验。代表性的反应器是多室Stengel反应器。到目前为止,国内对硝基烷烃的生产和应用研究很少,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3.用硫酸进行磺化反应(苯、苯衍生物,几乎都可以磺化)。比如:

4.羧酸和醇的酯化

5.水解(卤代烃、酯、多糖、二糖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比如:

6.与活性金属反应:(醇、酚、羧酸等。都能与钠等活性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比如:

7.酒精与卤化氢的反应(HX)。比如:

8.羧酸或醇的分子间脱水。比如:

第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直接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中学化学中,分子结构中带有“双键”或“三键”的化合物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如烯烃、二烯、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及其甘油酯、单糖等。一般来说,参与加成反应的无机试剂包括小分子(对称或非对称试剂)如H2、X2(X为Cl、Br、I)、HX、H2O、HCN等。

描述:

I .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二。醛和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反应。

罗马数字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

1.添加氢气

2和卤素加成

3.添加卤化氢。

4.加水

第三,消除反应

定义:在适当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去除小分子(如H2O、HX等)的反应。)从一个分子的两个相邻碳原子形成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也称消去反应。

进行消除反应的化合物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I是与OH(或X)连接的碳原子,并且具有相邻的碳原子;二。相邻的碳原子也必须有一个氢原子与之相连。

中学常见的两种有机化合物是醇类和卤代烃类。

1.酒精消除反应

2.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四。聚合反应

定义:许多单分子相互结合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

聚合有两种基本类型,包括加成聚合和缩聚。

1.加成聚合反应

不饱和小分子通过相互加成聚合成聚合物的反应称为加成聚合,简称加聚。

可以进行加成聚合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烯烃、二烯和含C = C的物质,都可以进行加成聚合。

比如:

2、缩聚反应

有机化合物之间除去小分子化合物并相互结合产生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缩聚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通常酚与醛、氨基酸(形成多肽)、葡萄糖(形成多糖)、二醇、二元酸、羟基羧酸可以发生缩聚反应。

比如:

5.氧化反应

有机物与强氧化剂反应,或与氧结合,或除去分子中的氢原子,称为氧化反应。具体表现多样。

1.燃烧(大多数有机物容易燃烧)

比如:

2.催化氧化(或脱氢)

(1)乙烯催化氧化成乙醛(催化剂PdCl2和CuCl2)

(2)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催化剂:铜或银)

(3)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催化剂:乙酸锰)

(4)丁烷氧化生产乙酸(催化剂:羧酸钴盐等。)

3.与强氧化剂KMnO4(H+)的反应:

烯烃、二烯烃、炔烃和含C = C的油类能使KMnO4(H+)紫色褪色。比如:

苯同系物也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比如:

醛、甲酸及其酯类、甲酸盐、葡萄糖等含醛基的物质也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比如:

醛基(-CHO)与弱氧化剂的氧化反应:银氨溶液,新制Cu(OH)2。(-CHO被氧化成- COOH)、醛类、甲酸及其酯类、甲酸盐、葡萄糖等。比如:

不及物动词有机还原反应

与有机物的强还原剂反应,或与氢结合,或从分子中除去氧原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具体表现多样。

1、催化加氢(或脱氧)还原反应

含C = C或C≡C的不饱和化合物与醛、酮、单糖、羧酸等含酮羰基的物质与H2的加成反应属于还原反应(其他反应见前面的加成反应1),如:

2.硝基苯转化为苯胺

七。分解反应

八。酸碱反应

九、颜色反应

1.苯酚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可使其呈紫色。因为苯酚在水溶液中与FeCl3反应生成络合离子,使其呈紫色。

2.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变蓝(因为直链淀粉的螺旋管状结构可以容纳碘钻入并吸附到包涵体物质中,所以变蓝。)

3.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与浓硝酸反应变黄,被氨基酸中的苯环硝化,生成黄色硝基化合物。

X.与钠的反应

醇、酚和酸分别与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