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人(基督教法利赛人的五十个特征)
“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出自当代美国保守派思想家罗素·柯克的《美国秩序的基础》一书。柯克在书中说,到17世纪末,美国的基督教信仰已经变得相当宽容,“不同于劳德及其盟友僵化的高级教会体系,也不同于在护国时期身为普通制服的法利赛人的独立‘圣徒’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观念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并不常见。中国人通常对“自以为是”的概念比较熟悉,他们说《荀子荣辱》:“凡打仗,必自以为是,不可自以为是他人。”也就是说,我一直认为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主观的,不是谦虚的。
“自以为是”和“自以为是”的区别,和世俗的意义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认为真理在手,容不得别人。
《自以为是》,引用路加福音:“耶稣给那些自以为是,藐视别人的人讲了一个比喻,说:两个人上殿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谢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收税员。我一周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他只捶着胸脯说:‘天哪!宽恕我吧,一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比那人更有义。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降为卑;自卑的人会被提升到高。"
法利赛人是一个犹太教派,在耶稣时代非常流行。这样的人非常熟悉摩西的律法,并且严格遵守,所以在神面前可以“无可指摘”。但耶稣指出了这些法利赛人的问题:他们遵守律法,却自以为是义人,但在神眼中却不是义人。
相对于耶稣所批判的只知道律法细节而忽视正义感的法利赛人,柯克提到了护国公(克伦威尔)时代英国独立派的“圣徒”——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包括公理会、浸礼会等派别。在英国革命时期,这个教派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克伦威尔是它的领袖。英国革命时期,克伦威尔和他的支持者先是在议会与国王斗争,反对国王的独裁统治,捍卫自己的权利,然后在战场上击败王军,再内部与老盟友长老会发生争斗,最后与无党派人士夺取政权。因此,柯克说克伦威尔和他的支持者只是“穿着普通制服的法利赛人”,不仅自以为是,而且咄咄逼人,不容异己——
在耶稣看来,自以为是不是义。抛开这个概念的宗教含义,引入到我们世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其实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意义。
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各种平台上的“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其实是很常见的,在各种争论中都能看到(虽然我也经常告诫自己,但有时候也避免不了),尤其是网络“通情达理的客户”,最为典型。虽然号称“理性、中立、客观”,但实际上往往是“选择性失明”,放大事件的微小细节来提出不同的观点。这种“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除了警示作用,其实一文不值。
有些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萨特、雷蒙·阿隆...其中不乏类似萨特在50年代末转而维护苏联的情况。然而,与自私自利的法利赛人和掌权的克伦威尔不同,这些伟大的“战士”除了思想、心灵和笔之外一无所有。他们没有利己主义,他们的努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让很多不清楚的事情变得清晰,照亮了后人。
托尼·朱特(Tony Jute)曾遗憾地说,亚伦一生中花了太多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亚伦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一些作品(比如《知识分子的鸦片》)来自于对反对者(包括他曾经的朋友萨特)观点的回应。这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但显然,这几乎是一件次要的、居高临下的事情。”(未完的过去)
但在阿龙看来,必须批判政治上的不负责任和基于此的哲学或道德谬误,才不至于贻误世界。或许,像亚伦一样,只有坚定捍卫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摒弃“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