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乌鸦喝水还有什么办法)

乌鸦喝水还能做什么(乌鸦怎么喝水)?

作者:Vagrancy(《父母内参》作者)

很多初为人父母的人对亲子阅读很困惑。

比如怎么读?你是想看还是自由发挥?只是读书还是和孩子讨论?

结合五年多的亲子阅读经验和心得,再加上我是一个狂热的读者。用这个系列来谈谈家长和孩子如何阅读。今天是第一次。

乌鸦喝水的一百零一种方法

《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很有震撼力。这是一个真正的爆炸性故事,畅销了两千多年。

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能张口就来:一只乌鸦渴了,到处找水喝。一只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面几乎没有水。喝不下去怎么办?看到乌鸦旁边有许多鹅卵石,它想了一会儿,有了一个主意...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教会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永不放弃。然而,当这个故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乌鸦只有一种喝水的方式时,它就成了一个糟糕的故事,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成了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兰格教授提出的“隐藏的思想”——一种因循守旧、习以为常的刻板思维方式。

听故事是孩子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反复给孩子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时,其实是在告诉他们,乌鸦喝水只有这个样子,世界只有这个样子,你就是你,从而形成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狭隘形象认知。

关于狭隘的形象认知,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而疯了:尼采说他是太阳,有无尽的光和热。很长一段时间,我真的以为尼采只是个疯子。

儿子小时候,家里请了一个阿姨。大妈五十岁了,有一双未婚的儿女和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公。偶尔问姨妈:舅舅身体不好吗?为什么他在家,却只让你出来做事?大妈无奈的笑了笑:“我身体没毛病,只是不想出来。

十五岁就学会了打竹席、簸箕、筛、筐,手艺远近闻名。可惜现在用竹席做这些东西的人不多了。同样的东西是机器做的,便宜又可靠。渐渐的,找他打工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零星的几个,每年夏天找他做点修修补补,一年到头挣不到一根烟钱..."

我很好奇:“那你为什么不去学点别的技能或者出去打工,这样只能养家糊口?”阿姨摇摇头,欲言又止。我明白了。狭隘形象认知的受害者,给自己戴上了“工匠”的魔咒。

他没有勇气接受没有乔布斯的职业。他觉得自己只能做木匠,所以宁愿日复一日坐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愿去学习,去改变,去寻找新的自己…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阿喀琉斯是海神忒提斯的儿子。这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坚不可摧,从一出生就把儿子倒吊着浸入冥河。只有阿喀琉斯之踵被母亲暴露,成为她身体里唯一的死穴。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脚后跟一箭而死。

狭隘的形象认知似乎会成为孩子认识世界、面对现实的软肋。阻碍他对世界的完全美好的体验。这就像你手里有一台像素极低的旧相机,限制了你的视野,让你只能看到模糊的世界和淡淡的风景。

而且,图像认知越窄,“就是这样”这种句式出现的频率越高,孩子就越容易被小惊喜和小挫折所主导。

有一次袁从幼儿园回家,看起来很苦恼。他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再学画画了。”

“为什么?”

“因为我画不好,画不出老师的样子。”

“画画不一样。同理,我们只要拍照就好了。”

我觉得一定是有人影响了他,让他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老师。这种狭隘的认知让他很痛苦,很压抑,觉得画画成了一种束缚,没有乐趣。

我试着给他讲个故事,帮他走出自己的狭隘。

“我给你讲一个同一个王国的故事吧。”

“什么是同一个王国?”孩子饶有兴趣地听着。

“从前有一个王国,叫同一个王国。里面的人长得一模一样。我分不清谁是谁。”

“哈哈……”孩子觉得很好玩。

“但是有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看起来都一样。孩子的妈妈长得一模一样。有一次,我妈去接孩子。才走到一半我就发现,我妈不是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是抱着自己的妈妈……”

孩子的理解能力很好。他马上举一反三说:“不要画一样的图。自己画就好……”

宽容和广阔的形象认知,能给身处困境的人以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集体流亡西南。国立大学的知名教授为了补贴家用,纷纷外出打工。闻一多刻印章,物理学家赵九章卖画;梅贻琦夫人织围巾和帽子,潘光旦夫人做年糕。卖帽卖饼的时候脱下旗袍换上粗袍,打扮成村妇。没有人知道这些著名的大学校长和学者的妻子。

当时,同样身在西南的林脱下了自己的标签:太太客厅的女主人,中国才女...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到云南大学做英语家教,谁也不知道这是唐家的大儿媳妇。

在一家人生活千里的惨淡岁月里,这些身体孱弱、灵魂不屈的精英们依然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金写了一部逻辑学、知识论的巨著,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他们可以在安静舒适的书房里背诗学习,也可以在跑闹铃的路上构思创作。他们可以在偌大的客厅里谈笑风生,也可以在逃亡的路上欢声笑语。

这得益于他们敢于打破狭隘的自我形象认知。当一个人不依赖于外界给的任何评价,不局限于别人贴的标签,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故事可以创造狭隘,也可以打破狭隘。

我知道这个道理后,每次给大一点的孩子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一定会问,乌鸦喝水还有别的方法吗?

刚开始孩子们都很安静,很快就会热烈讨论,抢着发言。答案层出不穷,稍加启发,就能把关于“乌鸦怎么喝水”的内容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可以找一根长吸管……”

“你可以找个碗把水倒掉……”

“你可以向你的伴侣寻求帮助……”

“你可以用石头打碎瓶子……”

"你可以用尖嘴在瓶子上啄出一个洞……"

“你可以把瓶子放在你身边……”

“可以找小孩,用小水枪,把水吸上来,然后喷到乌鸦嘴里……”

最后我们画了“乌鸦喝水”作为思维导图。

在这张地图中,“乌鸦喝水”已经从单一情境下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等待多角度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提高水位或者让水流出来。我们可以借用各种工具或寻求帮助...

原故事中强调的扔鹅卵石的方法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它不再是阻挡心灵的屏障。那么大人小孩就可以很轻松地编101个“乌鸦喝水”的故事。

一想到破坝就像泉水一样...

当我们了解到乌鸦喝水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种,世界也不是只有一种,我们也不是只有一种,天空空变得明朗开阔,事情变得清晰透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