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叔是他叔(什么叫我二叔是他叔)
小时候看史书,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才子天天做一对对,茶和饭都不思?
后来长大了,试着把一些对联拼对了,才发现汉字确实博大精深。一副小对联蕴含着大智慧,这也是它成为传统文化瑰宝,流传至今的原因。
对联有很多种,如爆笑谐音对联、双联想“小心”联、叠联等。这一期要告诉你的是著名的数字对联。
数字对联是一种有趣的对联,字面意思是要嵌入数字。有许多经典的数词对联,例如,明代著名学者徐渭曾为杭州知府写了数词对联。
知府听说徐渭有才,故意想为难他,就当着他的面给城楼念了这么一个充值:
有六座塔,四面有七个边和八个角。
这副对联有四个数字,完美的诠释了塔的样子。徐渭听后笑了笑,然后挥了挥手。裁判官觉得他很抱歉,正要教训他。结果,徐渭念了句:
一掌平,五指短,三指长。
这个底线很平。手掌上的手指,不就是一短一长吗?更何况人下半部的数字和上半部的数字不一样,很巧妙。
这种数字对联自唐宋以来一直很流行。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民间对联爱好者玩起了新游戏。作者的一个粉丝,也是对联爱好者,最近跟我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二叔六十大寿,老人平时很疼爱姐姐们的儿子,也就是侄子们。可以说他是看着侄子们长大的。看到侄子们都来给自己过生日,老人自然很高兴,于是还挺有文化,当场打了个上联电话,让几个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侄子打了个下联电话。他的第一部分是:
他的大叔叔,二叔叔,三叔叔都是他的叔叔。
二叔一出来,在场的大三叔都乐了,让二叔们都好看了。别看这幅对联。很简单,但其实是个谜。首先,这是一副数词对联,上联出现了几个量词。其次是四个“叔”字,前三个字并列,最后一个字“全他叔”是总结。
要善于一副对联,虽然我们现代人不太讲究水平,所以这个暂时可以忽略,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则还是需要的。比如上联出现的数字不能在下联再次出现;比如上下链接同一位置的词性应该是一样的。
几个侄子想了半天,终于有人开口了。第一个是我从事建筑的侄子。他的底线是:高楼层,中楼层,低楼层,都属于楼层。对联出来,舅舅点了点头,表示还不错。联盟的高、中、矮勉强能和之前的数字相提并论,但均匀度还是差了点。
看到有人做了联盟,另一个侄子,在外面做厨师的,不服气,就做了这样一个联盟:刀削面,热干面,阳春面,应有尽有!对联一出,大家都笑了。最后,这个“包罗万象”的总结真的很巧妙。
两个大哥出了底线,三侄子坐不住了。他平时喜欢打拳,所以制定了这样一个底线:上勾,左勾,右勾,拳拳到肉!虽然很多时候下面的对联和上面的对联不工整,但是还是挺符合自己喜好的。
终于,轮到我最小的侄子了。他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平时没有其他爱好。做完作业后,他喜欢玩一会儿游戏。于是他立下了这样的底线:张国立,丁力,超级玛丽,全力以赴!这个底线谐音,勉强能过。
这个做顶接挺难的,做这样四个底接就够了。不幸的是,它们不是简单的数字。其实现代有很多有趣的对联,也有很多关于它们的趣事。比如说有个老板曾经给了一副对联,“秀才要翻身,非要做不可”,于是因为员工的对联而不敢再答。你知道员工们对的是什么吗?欢迎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