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即道(自然即道包含)
《中庸》第一句:“天命即性,自发性即道,修道即教。”
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自然”,按天性行事叫“道”,按“道”的原则修身养性叫“教”。这三句话很重要,是中庸的开始。这是一个大问题,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个知道“命运”的人。这个“天”既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学的天,所以我们说了,中国哲学里的“天”和“道”这两个字很难说,每个字都可以有几种借用方式。首先要研究“天”字的真实性和(据)六经的真实性。这里面有一个符号,代表玄学,赋予你那种人性。
“肃”就是道的意思。现在我们用普通话说:suǒ,就这么定了!性就是这个率(suǒ),所以要注意。有人爱发shuai4,有个方言说shuài,好像是湖北人发的。四川也有人念shuài,shuài叫陶。你说的“说”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率(suǒ)性就是这样做的。那率(suǒ)性是自由意志。那叫道吗?那是你吃晚饭的时候。我饿了就带。“为什么拿我的?”“率(suǒ)意,我要吃饭!(笑声)。率(suǒ)吃,抢就抢!”-这说不通,所以这是个大问题。“君权即教”,所以打坐!因为他说他要修道!(这里)不是禅修修道的“道”!这三句话是一个大问题,是所有儒家哲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都在这里)的中心点。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之道。《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代表作。有一点我们在研究中首先要注意:儒家学说没有区分道的“体”与“用”,体与用。换句话说,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方面,并没有形而上的方法和形而上的行为——“用”那么严格。似乎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合逻辑和不清楚的。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道体随形,形随形,形影不离。而“体”是看不见的,只有在“用”和“形”中看得见的体,道和体的作用。我们可以先掌握这个概念,再去读中国儒家乃至百家的书,概念就可以说清楚了。
现在我们重新来过,说说上次提到的三句话,“天命即性,自发性即道,修道即教”。这三句话是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东西。尤其是后世,宋元以后的理学家,所有儒释道理学的原理,他的修养和功夫,都是从这里来的。然后和佛教、道教,以及所有的修炼方法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宋元以后儒家的另一套、另一个系统的哲学。首先,我们重复了这三句话,“天命即自然”。我们学习中国古书,每一个“天”“道”字,都要特别仔细。他的“天”有时代表一个抽象的符号,形而上的本体——即“道”,以“天”字为代表。有时它代表有形的、天文的和气象的日子。有时候,这个“天堂”是宗教性的,有一个主人。叫他神、神、天帝都可以。反正如果是宗教的话,有所谓的一——有大师,没大师。说明一个人的想法被抽到了——有一种未知的力量在主宰,这一天也被利用了。有时候这一天直接代表人的善良,等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和佛教后来对性的理解的“心”是一样的。所以宋元以后,有时候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学佛禅的境界。他们用了一句话“自然是浪漫的”,也就是说,人性中的天地和宇宙都有自己的境界和风景,所以被称为“自然是浪漫的”。文笔很美,其实是一种哲理——性的世界里哪里有浪漫的月亮?就因为你闭上眼睛,坐起来幻想,或者吃了一个强力胶,眼睛一闭,哦,里面一阵风,月亮就出来了——其实不是实际的,只是一个描述,(描述)里面有一个很美的状态。所以要特别注意“天”字。
中庸中的“天”呢?(是)抽象,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未知力。“天命即性”,人性从何而来?命运。生活不是发号施令的生活,它是作为礼物送给你的,这种权力是生活中自然赋予你的,这就是“人性”。“天命指性”,所以如果用这句话来研究比较宗教和哲学,那就太过了,涉及到佛教所谓的求知、唯心和各种思想;那么,涉及到道教的,就是老子说的:“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这是自然。那么涉及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案件就会越来越多。以前中国文化过于简化,成了后世的大问题。几千年前,这个词对中国的老子和中国的古人来说都很简单。生命从何而来?不管他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反正“命运叫做性”。所以我们常说,我的性格天生如此;这一天代表了宗教的、哲学的、不可知的和可知的,所有的都包括在内。你觉得从上面掉下来好还是从地上长出来好?总之,后面是什么?拿一个词来堵——“天”。就是这样,哈!所以,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文化是没有哲学的,是无法考察的。会被护盾罩住,不能再问了。其实你可以问,就是有很多种解释。假设把秦汉及以上的所有汉字,包括“天”字都收集起来,可以写成一部巨著,字数几乎和《辞海》一样多,“天”字永远写不完。
现在我们来简化一下。《中庸》说,人性之源,自然禀赋,是“性”。人性呢?但有一点,在儒家的观点里,认为人性本善而不恶;糟糕的是后天。从《中庸》的思想来看,所谓“天命指性”。这种人格是干净、纯洁、善良、无私的。一句话,真、善、美。就拿西方哲学概念来说,真、善、美。——《天命之谓性》。
我们上次讨论过,汉语和地方方言中的“任性”这个词是很“任性”的,可以任意使用。我想打你就打你,我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其实这个率(suǒ)字,又念(shuài),又念(l ǒ),各种读音,就是所谓的破字,现在是个新名词。以前的词的概念叫借与借。这个词在某些地方可以借用。Suǒ,在古代的解释中是“直”,笔直笔直,不转弯。并不是老子说的“宋已全”,也不是歪曲。直,就是心直,心直——纯洁自然,没有被坏思想污染。这就是道。按照最好的本性,首先想到最好的心,这就是道。这个,我们来做个比较:中庸之道在“天命之性”之下,“道”变成了“功利”。“大学之道在于显德”,“大学”中的“道”涵盖了“天”。这两个代号是不同的。我们之所以一般研究中国文化,是因为这个名词的替代范围很难界定。在同一本书里,上下两个词有不同的概念,有时用作名词,有时用作动词。所以,如果年轻学生学习太多,他们会怀疑。这个“道”是关于什么的?这是关于“用”的问题。陶和田都有几个代号和代表。
他说我们人性本善。孔子说,“生命之始,性本善”。这个中庸是孔子的传统。“随缘即道”,没有后天的思想和后天的污染,直行,符合先天之道。(但是)人往往是不可能的!生活,再加上后天的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影响,让你的心脏了,脏了,或者歪了,一定要改正,所以要修行;改正自己的行为,改变它,所以“修道之谓教”。这个“教”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教育的教。教的人,在古代解释“教”字就是模仿的“效果”,“效果”也就是“学”的意思。学习之后是学习——启蒙,所以修道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人不同于众生,不同于一切动物,不同于一切生物,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是有教养的,是有教养的,是可以改正和改变不好的一面的。这就是《中庸》三句话里的原理。
换句话说,第一句“天命即性”,自然的方式就是见道。“随缘即道”,即修道。“君权即教”是一种实践。看以后怎么修道,以后怎么走正道。这个道要注意,不是学佛之道,也不是道家修仙之道;这样——天人合一,两人不相离同日,人不相离鬼神;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如何去明道,这就是“修道即所谓教”。这三句话下面所有的解释都是在这三句话的原则下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