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渊源(巴基斯坦和印度)

巴基斯坦和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起源)

欢迎关注“全球情报员”,更多全球人文地理历史知识等你去发现。

今年以来,印巴冲突不断升温,尤其是前段时间巴基斯坦军队击落印度军机的消息,更是创造了一个国际新闻。

这使得去年已经签署停战协议并开始逐渐缓和的两国关系突然再次紧张起来。

上世纪初,巴基斯坦原本是英属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地区。二战后,两地分裂,成立独立国家。

但是环顾世界,它也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分裂的国家。为什么今天韩国和朝鲜握手言和,而印巴兄弟却要打得不可开交?

与其他国家单纯的领土利益之争不同,印巴矛盾的核心是宗教矛盾。所以要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斗争史说起。

▲一架印度空陆军飞机在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被巴基斯坦击落。

第一,不同的信仰,宗教引起的敌意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中国古代频繁改朝换代不同,古印度历史上只有五个朝代。

其中,最早在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王朝,势力达到了印度半岛南部和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公元前,与中国秦朝同时期的孔雀王朝统治印度。

今天的印度是一个人们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但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教在印度宗教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种姓制度,今天被认为是印度发展的严重障碍,是过去印度教的产物。

▲印度教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最高种姓,多为僧侣贵族;贞节是第二等级,是婆罗门的军事贵族观众;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吠叫;首陀罗的贱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大约在8世纪,印度教在印度的统治地位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者。这时,印度北部出现了一股新生力量——阿拉伯人。

他们渗透到古印度的信德地区(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在当地印度教徒中传播伊斯兰教义,拉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也为后世两教的纷争埋下了隐患。

1526年,信奉伊斯兰文化的蒙古人后裔巴巴尔攻占德里,随后率军南下统一了整个印度,建立了继孔雀王朝之后又一个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

巴巴尔也被尊称为“印度斯坦皇帝”,从此,伊斯兰教正式接管了古印度。

▲印度伊斯兰文化传播者,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巴尔。

在印度被莫卧儿帝国统治的三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文化逐渐传播到以巴基斯坦和德里为中心的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莫卧儿帝国上层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没有压制印度教。这是因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非常方便他们统治下层平民,而原来的印度教贵族也从新王朝那里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然逐渐淡化了他们对异教统治者的偏见。

就这样,莫卧儿王朝建立了上层伊斯兰化,中下层印度教的混合政权。虽然多数统治阶级还能“和睦相处”,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本来就是水火不容的。

▲莫卧儿帝国

这种矛盾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印度教徒视牛为圣物,主要吃猪肉,但在伊斯兰世界,猪肉是不干净的,所以穆斯林的主食是牛肉。

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习惯不同,印度教更强调阶级不平等的种姓观念,这与伊斯兰教“所有穆斯林都是兄弟”的理念相冲突。

基于根本世界观的不同,下层阶级中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斗争,但莫卧儿帝国仍然牢牢控制着整个印度,统治者不希望种姓制度消失。

巴巴尔的孙子阿克巴大帝甚至废除了印度教王公的赋税,娶异教女儿为妻,试图在整个莫卧儿时期维持两种宗教的宏观平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18世纪,进入印度的英国殖民者与当地土著邦谈判。

第二,王朝的终结,印度在殖民的阴影下

18世纪,此时的莫卧儿帝国和其邻国清朝一样,已经由盛转衰,统治阶级腐朽不堪。

通过工业革命进入现代文明的英国人在印度登陆,获得了用他们的船和枪统治印度的机会。为了便于殖民统治,英国人首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处理在印度的事务。

▲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殖民脚步走向东亚的中转站。

与莫卧儿王朝对宗教绥靖的态度不同,英国人在印度横行,引发了印度人民的全国性起义。

虽然这场斗争以失败告终,但历史上争斗不休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战线。

▲印度民族起义领袖张西女王。

起义被镇压后,鉴于未来印度人可能再次反抗,英国决定改变执政策略,废除东印度公司,设立更具统治地位的印度总督公署,彻底取代莫卧儿王朝。

为了防止印度人再次联合起来形成抵抗,英国利用印度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开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孟买市长埃尔芬·温斯顿曾有一句名言,“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该是我的。”

▲印度独立后,印度总督府成为总统府。

英国在如何分裂一个国家以利于自己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殖民初期,一些势力强大的穆斯林遗民和贵族仍有复辟倾向,于是英国人选择支持印度教对抗伊斯兰教,并开始在日常统治中煽动两大宗教的矛盾。

1885年,由大多数印度教徒组成的国大党成立。由于担心伊斯兰教在政治问题上被边缘化,英国人开始与印度的穆斯林关系暧昧。

▲上世纪初致力于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国大党旗帜。

由于穆斯林在国大党中只占据很少的席位,这让曾经统治印度三个世纪的穆斯林贵族非常不满。

最终,国大党的穆斯林自行退出,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主要活动地点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

这一时期,两教虽有政治分歧,但远未达到分裂国家的程度,双方仍保持着“一国”的理念。

(此处添加了圈卡,请在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希望把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拯救出来,实现印度的民族独立。

然而,1909年,英国为了打破两大宗教合一的趋势,扶植亲英势力,通过了《莫利-明托改革法案》,规定了选民拥有高价值财产的资格限制,同时为穆斯林建立了单独的教派选举制度。

此举彻底点燃了印度国运分裂的导火索。

▲20世纪初印度穆斯林聚集在英属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印度分治,兄弟反目。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在中国开展了多次反对英国殖民的民族运动,圣雄甘地对殖民者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温和政策。

这期间,由于英国忙于抵抗纳粹入侵,在印度的实力大减,担心印度人最终会武力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允许印度独立。

虽然独立的愿望即将实现,但国大党一直对穆斯林持排斥态度。当时穆斯林人口占30%。一旦国家统一,印度教徒将失去绝对多数,因此国大党不愿与穆斯林联盟分享权力。

在英国承认印度独立后的大选中,国大党坚持一党内阁,拒绝与孟母合作。

二战前夕,甘地与当时全印度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的会面以失败告终。

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心灰意冷,祖籍巴基斯坦建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印度穆斯林领袖、巴基斯坦真纳创始人、印度圣雄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殖民运动。随着英国实力的急剧下降,不可能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作为向印度国大党妥协的条件,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出去并建立一个民族的计划,这迎合了同时期印度穆斯林的想法。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国旗,3/4为绿色,代表穆斯林;1/4是白人,代表少数民族。

然而,尽管印度分治已成定局,但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模式的国大党并没有选择武力维持统一,而是默认了这一结果。

真正为两国在后世无休止的争端埋下仇恨种子的,是英国划定的两国边界线。

▲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比例,颜色越深比例越高,尤其是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后来成为巴基斯坦。

1947年7月,随着英国议会通过蒙巴顿计划,划定两国边界迫在眉睫。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英国任命了上议院官员拉德克利夫来做这件事。

然而尴尬的是,拉德克利夫本人从未去过印度,更谈不上能根据两国国情准确划定两国边界。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的那天,他匆忙宣布了两国边界。

▲《印度分治》中前英属印度的宗教分布(绿色为伊斯兰教,红色为印度教,黄色为佛教)

拉德克利夫根本不了解印度的国情,边界的划定也有很多漏洞。他指定印度为穆斯林聚集地,巴基斯坦为印度教圣地。

于是,印度爆发了20世纪最大的流血事件,双方信徒在边境大打出手,导致数十万人伤亡,无数人沦为一无所有的难民。

▲边界线公布后,数百万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因为信仰而背井离乡。

斗争最激烈的是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独立之初那里80%的人口是穆斯林,但这一地区的统治阶级有很强的印度教背景。

英军撤离后,克什米尔迎来了巴基斯坦军队,印度教的统治者逃回印度。然后印巴第一次为克什米尔而战。

▲印度分治后,两国难民的迁徙方向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随后的日子里,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权打了三场战争,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孟加拉国的形成。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原东巴基斯坦)没有领土联系,这并不能阻止它们的独立。

上个世纪,印度半岛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巴两兄弟的争斗归根结底还是宗教问题引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南亚未来的和平需要这两大世界级宗教的相互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