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由来(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简介)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很多人都知道民间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关于这句话的由来,农村有很多版本,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看看这种说法是如何约定俗成的。
前世,谁查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唐代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说在唐代,中和节最初定在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官员们会休息一天,皇帝会在宫廷里招待大臣们,还会给身边的大臣们一把制作精美的尺子,要求官员们要有尺度地办事,公平公正地执法。
此外,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主管性和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过了这个节日,农民们将会有一段种田种田的美好时光。所谓“龙抬头”,就是万物冬眠,所有昆虫醒来。因此,二月的第二天也被称为春节。
农村还有一句口头禅:“二月二,龙抬头,人人有小家耕牛。”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太阳升起,大地解冻,也是犁地施肥的最佳时节。
此时,天气由冷转暖,春回蛰伏的昆虫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农民也从慵懒的闲暇时间进入了忙碌农事的日常生活。
关于龙的崛起,南北说法不一。北方是这样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库爆满,小仓库流水。在南方,二月的第二天也被称为行走节,或摘菜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另一个由来。
据说“二月二,龙抬头”也可以从古代天文学方面解释。有专家提出,中国古代用二十八星座来表示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空,可以用来判断季节。
二十八星中的七星,即焦、康、地、方、辛、卫、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焦宿就像一个龙的角。每年春风后的二月,“龙角星(即牛郎星和牛郎星二)”在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感人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间,让天上的玉帝非常生气,于是命令龙王三年不要在人间下雨。然而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却心地善良,偷偷给人间送去了一场大雨。结果被玉帝压在一座大山下,用石碑告诉了世人。青龙违背天道,除非金豆开花,否则不能回天。
百姓见青龙遭遇私雨,绞尽脑汁想办法让金豆开花。于是,最后把家里的大豆和玉米晒好,放进锅里炒,全村人纷纷响应,支起锅,把大豆和玉米煮熟。
煎好后,家家在自家院子里摆好桌子,点上香炉。每个人都端上了炒大豆和玉米。龙王知道天下家家户户都供奉金豆,只好赦免青龙,召回凌霄堂。此时青龙已举,于是天空轰鸣,腾空一跃,在普通人头顶盘旋了几圈,以示解脱之恩。而老百姓抬头看青龙,嘴角微微上扬。
这时,豆大的雨滴又倾泻而下,久旱逢甘霖的人们喜出望外。从那以后,这个村庄也有了好天气和好收成。
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感人故事,其约定俗成的说法流传千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尽管故事有许多版本,但它们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二月的第二天,这是一年四季中最有希望的时间,也预示着从新年的这一天开始,农民的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