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天涯论坛(爱和自由论坛)

爱自由论坛(天涯论坛)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围绕着你,给你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1】

我是一个10岁男孩的母亲。从怀孕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各方面的育儿知识,逛论坛,听讲座。我忙得不得了,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的理念。

儿子出生后,我才发现,理论知识在一个挥手哭闹的婴儿面前毫无用处。

这一度让我很郁闷。看来还是要听老一辈的意见才能养孩子?但我毕竟是新一代年轻父母,所以我决定一边学习一边养儿子。

于是我开始在本地买一本又一本育儿书,有的是针对作者的名字,有的是被书名吸引。反正那些年,我如饥似渴地从四面八方吸收知识。

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映入我的眼帘,我被书名震惊了。我想给我的孩子我所有的爱,但我渴望抚养一个自由的孩子。

这不就是我一直期待的教育理念吗?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这本书的每一章,然后根据儿子的表现进行分析,然后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

孙瑞雪举例说,儿子2岁多的时候,父亲买了两个玉米,对儿子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结果,我儿子对孙瑞雪说:“我爸爸说我应该把两个玉米都吃了。”

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撒谎,可能会立刻批评指责孩子,但孙瑞雪只是平静地对儿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他不是说给你们都吃。”

然后她观察儿子的反应,脸上没有任何做错什么的表情。她站在那里想了一分钟,一动不动,然后面无表情地离开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这种情况?在这本书里,我可以找到每个阶段育儿困惑的答案。

【2】

《爱与自由》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她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1995年,同一批知识分子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会和中国唯一的蒙特梭利国际学校。

后来,她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受邀在多个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很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很多孩子的生活。

以蒙台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8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建、构建、发展和完善了“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

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孙瑞雪整理了自己在各地的演讲,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先后四次出版了这本书。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孙瑞雪一直用心与孩子们交谈。她能看到孩子的渴望,知道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感知孩子的痛苦。

她说,“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用现有的经验来对待他们,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这可能是不爱他们。”

那么父母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样的育儿“真理”呢?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详细分解一下。

【3】

第一个方面:孩子通过内心的感受认识世界。

孙瑞雪说,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智力成长,智力成长是依附于心理成长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这样过,指着苹果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而孩子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盯着苹果看。

有些好动的孩子可能嘴里嚼着一个苹果,却不想回应父母。就算不给个眼色,父母也会很着急,甚至怀疑是不是耳朵出问题了。

还有一些比较着急的家长,就想着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孩子大脑是否正常!其实这些都是对孩子感知世界方式的误解。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并且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当父母告诉孩子这是一个“苹果”时,不仅要用文字来描述,还要让孩子去触摸苹果的形状、气味和味道。

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儿童需要通过这些感官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将概念相互联系起来。

只有通过这种丰富的内心感受的体验,孩子才能逐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具体感受,进而在他的大脑中定义“苹果”这个概念。

正如孙瑞雪总结的那样,

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

家长不要太着急通过灌输观念让孩子认识世界。而是应该等孩子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引导孩子感受概念,这样孩子会更放松,家长也不会焦虑。

【4】

第二个方面,孩子的创造力来源于性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人格培养的过程。

现在我们的父母最重视孩子什么?毫无疑问是学习成绩。孩子们从会说话的那一刻起就被教导阅读,甚至在他们三岁之前就让他们写字。

从进幼儿园开始,我就一直在教孩子汉语拼音,算10以内的加减法。更激进的家长直接给孩子报了N多个培训班,希望孩子比别人领先一步。

到了小学就更糟糕了。每次都要上学考100分。如果你考了99分,你可以训练孩子半天,让孩子分析你为什么会掉1分。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成绩下滑。怎么了?

也就是家长只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而不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更何况,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就意味着扼杀他们的活力?

孙瑞雪对她的孩子们说:

“生命的高贵之处在于,你的生命不同于任何其他生命,你对世间万物的感知也不同于他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让孩子按照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成长,允许孩子独特的个性存在,才有可能创造出下一个爱因斯坦。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和产生概念的能力时,这种能力其实来自于孩子的内心,这就是他的创造力。父母必须关心它,而不是斥责它。

孙瑞雪特别强调,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不要在流水线上做“产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隐藏在孩子个性中的创造力,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

【5】

第三个方面,反复练习是儿童智力体操。

 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我记得我儿子大概四岁,特别喜欢听卡蜜拉的故事,尤其是《我想看海》这本书。他真的是百听不厌,让我一遍又一遍的念给他听。

有经验的妈妈都会明白,看完一本卡蜜拉的书,基本上是口干舌燥,但是当儿子要求再看一遍的时候,就真的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了。

我曾经用看别的书来诱惑他,甚至用一集漫画来交换,但我无法让他改变主意。《我想看海》这本书我看了几百遍了。

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直到看到书上说“他们在不断地从故事中吸收逻辑,然后是场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蒙台梭利说过:

“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孩子们反复玩同一个玩具,按同样的顺序做事,等等。情况就是这样。在不断接触和感知事物后,他们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和总结,最终产生一个概念。

同时,孙瑞雪建议父母在孩子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应该为他们准备不同的东西。比如孩子对形状感兴趣,就要分别准备两三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东西。

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反复要求做某件事的时候,武断甚至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这会阻断孩子认识世界的道路。

相反,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陪孩子一起做,听孩子的指令,配合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不断的重复中获得足够的经验。

当孩子能够反复认知新的概念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加丰富,进而外化为满意的表达。家长的肯定一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6】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

儿童始于一无所知,并独自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

孙瑞雪解释说,

这种“理性”是指在精神胚胎的引导下,一种自发的内在程序和秩序,一个孩子的整个生命发展都是靠自己进行的。

父母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也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父母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才不会越位或缺位。

《爱与自由》中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很多都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值得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