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孙行者下联最合适的是(孙行者下联)

孙行者的底线(孙行者的底线最合适)

清华大学自1911年建校以来,从最初的清华学堂到1912年正式定名为清华学堂,一直是中国顶尖的知识分子机构。一百多年来,许多伟大的作家和科学家都从这里产生,这里也是各行各业人才的聚集地。与今天的诸多科目考试不同,最早的时候,清华的入学考试只有八道题,一科,而在1932年的入学考试中,当时清华国学的导师之一陈寅恪出了一道语文题。

清华大学

当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环节,要求入校的学生加入下环节,不仅要整齐,还要互相衔接。大部分同学自然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武空,转而反对猪八戒和唐三藏。有些同学想了想,就把祖冲之作为正词,因为“祖”和“孙”构成“祖孙”这个词,而“冲”、“兴”都是表示走、跑的动词,“之”、“者”是无意义的助词。然而,陈寅恪没有点头。最后,“胡适之”出现在许多学生的试卷面前。

陈寅恪

从对仗的工整程度来看,“胡”、“从”、“孙”构成了“猴”字,而“师”,在古语中有“道”、“达”之意,与行、人相对。既相得益彰,又隐藏着胡适的秘密。然而,在今天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再也没有要求语言整洁的平面考试了。但百年前的清北高考,还是有不少名言,被后人流传下来。

中间的老人是周祖谟。

1917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罗家伦因为家教严格,文化底蕴深厚,国文考了满分,但数学只得了0分。但当时因为蔡元培校长爱才惜才,破例接纳了罗嘉伦,罗嘉伦也没有辜负蔡元培校长的信任和培养。在轰轰烈烈的五四青年运动中,他不仅撰写了《五四宣言》,而且成为当时运动的“新文化旗手”。

1929年清华大学高考,钱钟书语文、英语各科成绩优异,但数学只考了15分。当时的主阅卷老师不敢做决定,就问了当时的校长罗嘉伦。罗家伦看了钱钟书的试卷后,对钱钟书大加赞赏,不仅因为他的文笔工整,而且因为他在语文和英语方面的造诣很深,所以破例考上了清华。对比之前在罗家伦的经历,这让人感叹,才子珍惜才子,这是一段佳话。

钱学森数学试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