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寿的人死了(地球上最长寿的人)
2010年11月24日,一位97岁的中国老人在北京去世。在大洋彼岸,《纽约时报》罕见地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称他为“值得尊敬的外交官”。
同样非常尊敬他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记者说,黄华是“我见过的最有能力的公仆之一”。
这位老人,黄华,“红色外交官”,曾任新中国副总理、外交部长。
黄华,1913年生于河北磁县。1932年,19岁的黄华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当时,由于焰炟大学采用英语教学,黄华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努力学习,这也是他日后能够在外交领域工作的重要原因。
当时是华北多事之秋,日本侵略者在北方虎视眈眈,一群汉奸在里面摇旗呐喊。在焰炟大学校园里,一群进步学生成立了抗日救亡会,黄华也加入其中,成为积极分子。
当时,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焰炟大学新闻系任教,与黄华、黄靖等进步学生关系密切。斯诺在北平的家也成了黄华等人学习新事物的窗口。正是在这里,黄华、黄靖等人决定发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一二·二九运动”。
虽然黄华在这场运动中被捕入狱,但他对革命仍然充满信心。正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使斯诺尊重他。
我非常钦佩红军和斯诺共产党,所以我早就想去延安了。1936年6月,他被批准时,正为身边缺少翻译而发愁。他想到了黄华,于是急忙找他谈话,征求他的意见。
黄华也是喜出望外。他早就有了去延安的想法。既然有斯诺的真诚邀请,黄华立即同意了。
有意思的是,黄华政本来准备参加毕业考试,但是他觉得去延安比毕业考试重要得多,于是放弃了考试。后来,黄华每次回忆起这件事,都会笑着说:“当年我没从燕大学毕业,所以我是个辍学生!”
在延安,斯诺会见了许多共产党人和红军将领,并对他们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采访。正是由于黄华的翻译和校对,这些采访既准确又真实,这为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图:1970年黄华和斯诺回到延安)
华见到主席后,听他谈了“一二九”运动后,他笑着说,“嗯,很好。你虽然是个学生娃娃,但工作能力很优秀。”就这样,黄华留在了延安,担任后方司令部的翻译和朱德的政治秘书。直到1944年成为中央外事组联络科科长,他的余生都战斗在外交战线上。
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8月的万隆会议上,黄华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担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和发言人,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高超的外交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
在这两次会见中,黄华也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周总理对大家说:“黄华同志的工作很好,很细致,特别是他的英语。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1971年7月8日,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突然“失踪”,消失在世界媒体面前。一天后,一架客机缓缓降落在南苑机场的跑道上,而“消失”的正是基辛格。
基辛格秘密访华是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前站,他就此事与我们进行了六轮会谈。周总理会见基辛格后,黄华来负责具体事宜的谈判。
基辛格强调尼克松访华是中国邀请的,黄华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认为应该是“同意访问”,不应该故意加上“中国的邀请”。双方僵持不下,黄华只好将此事上报毛主席,由毛主席决定。
毛主席听后,笑着对黄华说:“人们说得对。这真的不好,应该改变。”得到毛主席批准后,黄华去找周总理商量,周总理在上面加了“学”字。
基辛格和黄华看了,都赞叹周总理的变化,真是神来之笔。作为回报,基辛格加了“高兴地”两个字。
争端解决后,会上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的黄华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从此成了知心朋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并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应有地位和合法权利。那一天,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面对喜讯,开怀大笑,被外媒形容为:“那一天,乔的笑声震碎了联合国大厅的玻璃。”
坐在乔旁边的是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他的笑容有些隐晦,但眉心还是抑制不住喜悦。
黄华在担任联合国常驻代表5年后,于1976年回国,接过外交部长的接力棒,成为继、陈毅、姬鹏飞、乔之后新中国的第五任外交部长。
1980年9月,黄华当选副总理兼外长,成为副国级干部。
黄华与基辛格的友谊也一直保持着。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后,黄华第一时间致电基辛格表示慰问。基辛格深受感动,对美国记者说,“他(黄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外交官,不仅有决心、有才华,而且有人情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基辛格专程从大洋彼岸飞来。除了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他还去医院看望了他的老朋友黄华。
2010年11月24日,黄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对民族文化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经验与知识、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文化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