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kr论坛(宾得kr教程)
图片|文字:熊天宇
本全画幅。这两个在前几年愚人节才一起出现的词,在2016年终于真正联系起来了。理光影像仪器公司终于在今年2月发布了宾得全画幅数码相机K-1。有太多的人等了太久...
为什么别家的新品最多是个重磅新闻,宾得的一个K-1就能让人哭?
因为关于这款机器的传闻从2009年就有了,那时候还是佳能5D2,尼康D700,索尼A900的时代;
因为每年愚人节都会放出这款机器的谣言;
因为这台机器推出的时候宾得已经被理光收购了;
因为等到这台机器推出的时候,在国内某著名摄影论坛上写着“快乐拍照,踏实等待全图”的先生已经去世了。
太多人等不及换门了。当一个产品成为了希望,它的出现真的配得上“喜”字。
以至于论坛上会有这样的标题:“买不买!我一直在等全图/我一直等到今天/我还住在P ' s/请跟我来!”“我老婆说:宾得全K-1,别买!我给你买……”“看到这么多熟悉的id,心里都疼。”
不管这个K-1的参数是什么,光是它的发布就让人开心。
(一篇评测居然有一个散文式的开头)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个“尖头”的时候,宾得的粉丝请加油~
亲密操作设计
虽然大部分粉丝抱着“有你就够了”的心态,但对于宾得来说,这也算是一款经过十年磨练的产品了。拿到真机后,边肖也能感受到宾得的用心。
曝光模式拨盘在机器顶部左侧,右侧有功能选择拨盘。ISO、曝光补偿、Wi-Fi等功能都集成在这个转盘上。如果选择“ISO”,那么ISO可以通过旁边的波轮来控制。
在机身左侧,有几个按钮控制自动对焦功能。
机身背面的按键布局也很紧凑。
如果你问我K1最大的亮点是什么,那一定是翻转屏。这个翻转屏真的可以翻转...
▼你见过哪个机身带灯光的?K1有!卡口、液晶屏背面、SD卡插槽处均设有LED灯,方便你在黑暗中操作相机。
注:灯都是白光,由于拍摄时补光灯色温问题,照片显示的是蓝光。最大化5轴图像稳定。
宾得K1内置5轴防抖模块。一般来说,5轴防抖的作用是抑制相机的抖动,获得清晰的画面。
但宾得把5轴防抖技术发挥到了极致,把所有可实现的技术都放到了K1机身上。
除了机身菜单中的常规选项,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选项:
像素偏移分辨率系统、低通滤波模拟器、天体追踪……这些神奇的功能都是通过5轴防抖模块实现的。
它们的原理是在拍摄时依靠防抖模块来抖动“像素级”,从而达到高分辨率、去除莫尔条纹和星体追踪的目的。
以像素偏移分辨率系统为例。传统的CMOS有一个拜耳过滤器来记录颜色。拜耳滤镜的缺点是每个像素只能记录一种颜色。如果想要得到实际拍摄的颜色信息,就需要通过周围的像素来猜测颜色。
现在想象你有一个移动的CMOS。拍摄一个场景时,将CMOS稍微错开,连续拍摄四次,使每个像素都得到RGB颜色信息(绿色被捕捉两次),就可以生成一张Juck Zhang的高清图像。
这种看似噱头的技术,在实际拍摄中确实显著提升了画质。比如下面这张照片:
开启像素偏移功能后,可以明显改善焦雄蕊处的细节。而且这种模式拍出来的照片还是3640万像素,后期不会增加负担。
当然也提到了拍摄原理。这架相机需要拍四张照片。这时候如果相机抖动或者拍摄对象移动,合成的照片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其他品牌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但是实用性不高的原因。
好在K1的像素偏移系统提供了校正功能,可以抑制这种抖动的影响。但是,如果你关闭校正功能,你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图片,前提是你保持相机和主体相对静止。
全画面质量
除了K1的逆天“5轴抖动”功能,边肖还在有限的测试时间内测试了下摄像头的高感光度性能。在下面这个昏暗的场景中,关掉相机的降噪功能,从ISO3200开始拍摄。
ISO3200和ISO6400没有明显的噪声,但ISO12800的可见噪声在可用范围内。在ISO25600有明显的噪音,但是细节在ISO51200之后丢失了。
你对K1的高感光度表现满意吗?
取景器略暗,放大倍数不高。
说完了画质,就要说说相机的对焦系统了。33点对焦和25点十字对焦的宾得K1足够日常使用。但在正常拍摄中,你理想的取景器应该是这样的:
但实际的感觉是这样的:
取景器略暗。虽然视场率达到100%,但是0.7倍的放大倍数可能会让你觉得你还在用APS-C画幅的相机...
不仅为感情买单
本全画幅。光是这个配置就足够一个宾得用户为情怀买单了。
在这个配置的基础上,这款K1还拥有贴心的操控设计和出色的画质。再说最大化5轴防抖的衍生功能,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所以买K1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可以体验一下这个机身上搭载的技术,知道作为宾得粉该如何小心。当然,这款机型上市后的号召力也可以招募到打算购买单反相机的潜在用户。
生活就是这么精彩,有时候一个决定会成为一生的羁绊。
宾得还是那个充满话题的品牌。
样本预览
通过Fotomen
关于编辑
热爱摄影,喜欢拍照。不爱器材的摄影师不是好编辑。本是盖蒂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因为他喜欢来这里。我的照片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关于摄影技巧或器材的问题,欢迎随时提问。因为去过NG主页的人技术都不会太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