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物理学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当物体的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时,我们说这种物理是平面镜。常见的平面镜:玻璃、静水、磨光的物体、古代铜镜。
反射的形成
平面镜成像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实验结论。它是这样工作的。将一个带支架的玻璃板垂直放在尺子上(不允许梳妆镜),将一根蜡烛分成两等份,取蜡烛的一半放在尺子的一端点燃。再拿一根等长的蜡烛,放在尺子的另一端。移动蜡烛,从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点燃蜡烛的图像,并移动未点燃的蜡烛,使其与点燃蜡烛的图像重合。这时,未点燃的蜡烛似乎被点燃了。实验时注意对比图像的大小;测量(这个实验只需要读取刻度尺上的数据)比较物距,距离的大小,图像和物体到玻璃的距离,也就是距离和物距。找出虚像在哪里,移开未点燃的蜡烛,在虚像的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纸上是否有图像。读取的数据填写在记录表格中。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插图
平面镜成像定律。公式:大小相等,距离相等,垂直,虚像,左右相反。或者“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细节上:图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恰恰相反。图像与物体和镜子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镜子平分线和图像之间的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不能被光屏占据。
测量方法说明
平面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也就是说,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而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是人们根据光直线传播的经验得出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任意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沿着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就会看到这两条光线延长线的交点(虚像)。其实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就是看起来像一个物体的虚像。
在实验中,经常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一部分光穿过玻璃板,只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图像不如平面镜清晰。而蜡烛图像可以和另一根未点燃的蜡烛一样被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如何确定图像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图像,玻璃前的物体要尽量明亮,实验环境要尽量黑暗,尤其是玻璃后的环境。
本实验采用等效替代法、观察法和实验归纳法。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是等价替换。图像的性质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其他规律是从实验记录的数据中总结出来的。
实像和虚像。实像:一个光屏可以接收到实际光线会聚点的位置。虚像:反射光反向延长线汇聚点所在的位置,光屏无法接收。看到镜中的像称为平面镜成像,通常简称镜像。
这里有一个误区可以帮助你理解。因为人眼的晶状体是凸透镜,在观察物体时,存在“远像和近像变小”的规律。人去一个平面镜,感觉就变大了。另外,人眼观察到的物体图像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客观大小有关,还与视角有关。
以人眼为起点,向被观察物体的两端引出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就是视角。如果视角大,人眼会认为物体大,视角小,人眼会认为物体小。当人靠近平面镜时,影像与人的距离变小,人观察物体的视角变大,影像的感觉变大,但实际上物体和影像的大小是一样的。走近一棵树,你觉得自己好高,从高处或者远处看,你觉得自己好矮,都是这个原因。这是一种视觉效果,也可以认为是视觉上的“失误”。
当一个人的身高高于平面镜时,就不能完全看清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影像。只有当平面镜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人体高度的一半时,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这时平面镜的位置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中线。
平面镜成像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反射的原因。平静的水面是平面镜,可以变成虚像。对于对象中的每个点,其在水中的图像点与对象点等距。物体上每一点到水面的距离是不一样的。点离水面越近,图像离水面越近,图像离水面越远。所以每个点形成的像就是水面上的倒影。
平面镜不仅可以用来形成大型虚像,比如供人观察的全身镜,商场里用来放大视觉空间的平面镜空,做一个玩具万花筒等等。,还可以用来改变光路。比如潜望镜,投影仪里的平面镜,医生检查牙齿用的平面镜等。当平面镜成像时,当你看到我的眼睛时,我一定会看到你的。在物理学上,这叫做光路的可逆性,实际上是平面镜改变光传播方向的一种表现。
平面镜反射光,可以改变光的方向和路径,但平面镜改变不了光的性质。如果入射光线分别是平行光线、发散光线和会聚光线,那么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线、发散光线和会聚光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