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山
伊豆大岛(以下简称大岛),位于神奈川县以南60公里的太平洋上,是东京众多离岛中最大的岛屿(91.06平方公里)。距离最近的日本本州伊豆半岛只有25km公里,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东京管辖。
晚上10点,从东京湾的支竹港乘坐大型游轮,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到达大岛。
游轮已经成为大岛与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本文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拍摄的光山。
岛上人类居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写绳时代,有最古老的高穴遗迹,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偏远,大岛曾是被贬者的流放地。
根据现有的记载,大约有150人被流放到这里,其中不乏日本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如天武天皇之子、修剑道创始人少教、保元之乱败军之源、四十七士之一的赤水义史等等。
港口风景
1946年,GHQ下令伊豆诸岛行政分离,大岛一度脱离日本(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为了贯彻美国政府“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以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名义在东京成立了盟军最高司令总司令部。英文是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称为“GHQ”)。53天后,通过日本政府的努力,大岛再次回到了日本。1955年,大岛市、镇、村合并后,形成了现在的大岛町。
“不安分”陨石坑和黑色沙漠
大岛作为火山岛,体验火山地貌是绝对不可错过的。
岛上的三元山海拔758米,是顶部火山崩塌形成的中央火山口山。1777年,安永火山爆发,导致大岛顶部直径3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裂开。之后每隔35年,火山持续喷发,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元山的样子。
清晨的三元山
三元峰周围修建了多条观光步道。游客可以从三元峰口走几步就能看到外轮山的了望。站在瞭望台上,他们可以将三元山尽收眼底,同时还可以看到下面火山岩浆流出形成的各种黑色熔岩流。
但由于1986年火山爆发,部分步道被岩浆破坏,游客只能踩在凹凸不平的熔岩流上,想想当年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在去火山口的路上,还可以看到大块的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熔岩滴堆积而成的。
三元山山顶的道路
三元山沿线有火山熔岩流形成的矿床。
火山口附近有一个三元神社。据说,1986年火山爆发时,神社奇迹般地躲过了熔岩,幸免于难。因此被当地人认为是“火神”的天意。每年都有许多朝拜者专程前来参拜,祈求平安免于灾难。从神社出来,沿着火山口旁的观光步道行走,是另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不时能看到从岩石缝隙中涌出的蒸汽,用手触摸土壤,能切实感受到从底部传来的温暖;耳边是山顶的狂风,脚下是熔岩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俯视火山口,是深不见底的黑暗;抬头望去,附近的巴厘岛、新治岛、石根岛和神津岛尽收眼底,就连隔海相望的富士山也格外清晰。
火山口周围的道路充满了熔岩。
火山口附近仍会有地热烟雾喷出。
山顶上的一个大坑
环形山走一圈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因为游客很少,一路上你几乎不会遇到什么人。
从山顶可以看到附近的几个东京离岛。
三元山东部的梳状山区被称为“李沙漠”,是除火山口外的另一大景点。这是日本国土地理研究所发行的地图上唯一使用沙漠标记的地方。一眼望去,是一片由黑色沙粒组成的黑土地,让人在抵达的那一刻就有登陆火星的感觉。这太棒了。这些黑色的沙粒不是普通的沙粒,而是火山口每次喷发排出的火山渣。山上常年强风,普通植物难以生根存活,逐渐形成了这片荒凉的黑色沙漠。
茫茫大漠中,空一个人也没有。
站在梳形山顶的利山沙漠二号观测台,可以360度环视整个黑色沙漠就像一个月球环形山。骊山沙漠作为日本极其罕见的荒凉景象,也成为了很多广告和歌手mv的拍摄地。锦户亮、小栗旬、格雷、乃木坂46、格林等日本艺术家都曾在此取景,展现了这片黑色沙漠的独特魅力。
沙漠中的第一座天文台
伊豆舞者的波弗特港
频繁的火山活动不仅造就了雄伟的三元山火山口和李沙漠,也造就了大岛的波浪浮港。
浮动港区曾经是一个火山口湖,1703年鲁园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将它与大海相连。1800年,一位名叫邱广平六的商人率先在这里凿崖建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港口。然后,作为船只的避风港和远洋捕鱼的中转站,博夫港繁荣了一段时间。
1889年成立东京湾汽船公司(现为东海汽船株式会社前身),1891年开通连接大岛与其他离岛的定期航线。从明治后期到大正时代,许多文人通过这条路线游览大岛,留下了许多以蒲福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舞女》的主人公及其原型的故乡就来自博福特。1928年,由野口余庆作词、中山金平作曲的《博夫港》问世,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歌曲,也让博夫港名声大噪。如今,港口附近仍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让人想起当时热闹的港口景象。
浮动港天文台
如果你想看到浮港的全貌,那么看浮港的阳光露台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瞭望台,位于波弗特港附近的高地,可以像钱包一样看到整个港口的轮廓,以及附近古朴的老房子。1960年日本天皇访问大岛,专程远眺博夫港,可见其在大岛的地位。
浮动港天文台俯瞰浮动港。
从博夫港沿北部沿海公路向北,还会看到一座高约30米的礁石矗立在海面上。因其形状与笔尖相似,故称“笔岛”,是火山活动留下的熔岩通道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而形成的景观。俯瞰完笔岛,你可以沿着海边小道一路走到博福特港。这条步道两旁有33块石碑,上面刻着文人墨客写的诗句。因此也被称为“文学行走之道”。在欣赏浩瀚的太平洋海景的同时,阅读与谢野明子、岩谷小博等人描写浮港的诗句,不仅让人对这个古老的港口有了新的认识。
海边的笔岛
海边的文学漫步
文学长廊旁的巨大十字架。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玩,还可以去南部沿海公路看一看神奇的地层切面。这个高24米、长630米的地层切割面,像一个年轮饼,据说是在15000年前无数次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现在是年轻人最爱的“打卡胜地”。此外,还可以去东部的德岛公园,这是日本最大的山茶公园,这里种植了5000棵山茶树。在公园里的山茶花档案馆,你还可以了解到德岛作为山茶油原产地的悠久历史。
南部沿海公路沿线的大型地层切割面
上世纪的“海岛游”热潮一度为大岛带来了大量游客,但与鼎盛时期相比,游客数量早已大幅下降。但只要你去过一次大岛,你一定会对它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留下难忘的回忆。
编辑:王宇
校对:蒙銮
赛尔号火星港在哪里(赛尔号火星港大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