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美吗(无人区有多可怕)
《天下无贼》中葛优的一句话:“21世纪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人才。”
我觉得如何解读这句话,将是这部电影如何解读的核心。
这句话用在宁浩导演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因《疯狂的石头》而广为人知的宁浩导演,至今已完成五部作品,均以黑色幽默著称,结构以多线索故事展开,风格与《塔润天奴》相似。
2009年,《疯狂赛车》承接了前作的势头,票房过亿,口碑铺天盖地。
宁浩立即投入到更具雄心的《无人区》的拍摄中,该片于2011年完成。但由于审核不通过,一再推迟到13年才在内地上映。
后来完成的《黄金大劫案》在无人区之前上映,背景设定在清朝,但黑色风格接近《疯狂的石头》。
宁浩的票房成绩比较理想,可见他的局限和积累。
作为第六代导演,宁浩无疑是最成功的商业片。
不像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那些八九十年代厚重的民族意识只是没有和他结缘。
他只需要关注当下的社会和人文状况,用本土的影像和西方的技巧,稳稳地扛着相机,涂抹自己黑色的人性。
的确,宁浩这个曾经是艺术家的山西人,绝对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异类。
他惊人地拥有两种体质,一种是与艺术片天生契合,他能清晰地描绘出艺术片的质感,他知道怎么拍,能产生距离效应。
也可以很好玩,让观众百看不厌,不会被长镜头揉眼睛。
另一个是懂得商业片的“套路”,懂得如何让国外好的电影技巧为我所用,让人不仅呼吸顺畅,还能看得尽兴。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宁浩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但依然能受到资深影迷的喜爱。
总之,会玩大刀,会跳绣花针。
宁浩用流氓手段讲了很多无辜的故事。
所以他的电影中粗犷与细腻的镜头搭配,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4年上映的《心花怒放》,对宁浩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
《心花怒放》是中国第一部保底上映的电影。由中影联合发行,保底发行5亿元,最终获得11.67亿元票房。
随着时代的进步,宁浩的票房巡演正在飙升。
但是,我们也能从“心花怒放”中看到一丝征兆。虽然还是光鲜亮丽的公路旅行,但这部电影多少回到了喜剧的正轨。
按照宁浩导演的说法,“希望新的中国喜剧电影能有新的表达方式。”
时隔五年,宁浩疯狂回归,于2019年元旦带来新作《疯狂的外星人》。
同样是“疯狂”系列,那么这部新作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宁浩一直被圈内人认为是最能培养演员的导演。
宁浩、黄波、Xu zhēng一直是宁浩电影的铁三角组合,而这次“喜剧之王”沈腾加盟新作,让我们大吃一惊。选择在春节上映。这无疑是一部喜剧。
此外,刘慈欣+宁浩组合,加上美国演员汤姆·派福瑞和马修·莫里森,无疑在春节前夕给了我们许多惊喜。
由于新作标题中有“外星人”,看来可能与科幻探索情节有关。
预告片诚意满满。再看《耿浩》。天知道宁浩有多喜欢这个名字。我其实挺期待的。
看着满屏的“大作”、“年度最佳”、“起立鼓掌”等字眼,宁浩被中国观众赋予了太多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宁浩导演的最佳作品《无人区》。
早在2003年,宁浩就凭借处女作《香》获得了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随后该片又获得了其他重要奖项。
这时候他估计再也没指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商业片的导演了。他最大的期望是走大陆第六代导演那样的文学先锋领袖路线。
如果我们没有看过他的前两部作品,而直接从他的大片《疯狂的石头》来映射宁浩之后的道路。
那么他在2013年发布的《无人区》一定很让人惊喜。
从剧情类型和放映历史来看,《无人区》极其特殊。
对于一部迟到了四年,三年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弥补的补丁电影来说。
即便如此,还是在观众心中打出了8.2的高分。
对比前三部,可以看出宁浩想要摆脱过去的都市趣味。背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辽阔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经过四年的猜测,《无人区》终于在中国大陆上映了。
这部电影从来没有被禁过,但是不得不修改。拖延了四年之后,它终于通过了审查。
据说当年没有审定的原因是“全片没有一个好人”。
这太荒谬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准确界定所谓的好人坏人。
当艺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无人区的外衣是西部片和公路片,透露着狂野和血腥。
《无人区》搁浅四年。在这四年里,三位创作者发生了很多事情:
宁浩在这个空档拍的《黄金大劫案》。发行后,它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Xu zhēng还独立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泰国的尴尬》,成为目前国内票房的纪录保持者;
黄波已经成为各类题材电影中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
南羽也正在走向成功,他的名声已经影响到了国外,不管谁是赢家。
《无人区》的创意来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宁浩拍摄的《绿草如茵》。
《绿草》是一部关于内蒙古边境人民生活的电影。宁浩拍摄了一个冒险故事,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人去了一个远离手机、互联网和汽车的无人区。
其实宁浩是想探讨野生状态下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博弈。
影片开头,通过几组空镜头,将广袤的戈壁滩全景呈现,一片荒芜。
翱翔于天空的雄鹰空,守候在地面的猎物,潜伏在沙漠中的猎人,构成了一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
再加上关于“两只猴子”寓言的画外音,仿佛让观众一下子进入了赵忠祥老师讲解的动物世界。
这些都说明,这片无人区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
在影片的开头,宁浩还特意写了一段潘潇的旁白,这是无人区想要表达的困境。观众不妨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有两只猴子为了不被老虎吃掉,在摘桃子的时候决定合作。一个放哨,另一个吃桃子。
吃桃的必须留一半桃子给哨兵,哨兵不能擅离职守。
于是两只猴子变成了猴子,猴子变成了人群。"
《黄沙背后》,由杀手(黄波饰)捕捉受保护的珍稀鸟类阿拉泰隼引发的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是由来自这个城市的律师潘潇(Xu zhēng)讲述的。他能言善辩,是无罪的走私者。他傲慢自大,看不起野蛮人。
但结果因为他的激情,在一次交通纠纷中犯下大错,游荡到了沙漠里。
当他遇到一个被困的妓女(南羽)和一个人贩子(多布杰)跟着他,潘潇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坏运气。...
导演潘潇的开场白说,“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语言相关,从猎鹰狩猎的故事,延伸到每个角色都是在沙漠中求生的动物,因为适应环境而塑造了自己的性格。
形式上,无人区是一部长路电影,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复杂。
围绕这个故事,潘潇想尽一切办法想回到“文明城市”,但他却屡屡中计。
形势所迫,潘潇放下了知识分子的骄傲,像野兽一样杀敌,才找到了生存之道。
在无人区,这些动物首先是野兽,猴子,鹰,老虎,马和蜥蜴。...
在无人区,没有法律,没有道德,连钱都那么廉价无用。这里只有生物最本能的生死,好恶。
为了表现这个动物世界的动物性,导演采用了低角度视角,将镜头贴近地面,模仿动物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
宁浩称之为“狗观点”。
在这些“狗观点”的注视下,生活在无人区的人会将自己的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种“动物凶残”的生存本能。
据说黄波饰演的杀手展现了他的“杀气”,导演宁浩把他扔进屠宰场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让他浑身散发一股“杀气”。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黄波在银幕上扮演的杀手是冷血、残忍和暴力的。
他颠覆了以往银幕上的喜剧角色,头上的青筋让观众感到一阵寒意。
有趣的是,徐志摩饰演的潘潇的职业是律师。
律师给人的印象是主持正义,保持理性。这个职业最具社会特征。
所以,当最具社会性的人来到最具兽性的无人区,就出现了社会性与兽性的角力对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宁浩放弃了他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使用的多线索交叉叙事,转而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
以潘潇为中心,将《无人区》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巧妙地贯穿在公路片的类型和模式中。
围绕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的矛盾,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构成戏剧冲突的强烈线索。
来自大都市的潘潇带有一种社会属性。虽然他整天都在算计,但他想为名利而争夺报纸头条。
但本质上还是坚持“人性本善”的信条。
当他来到无人区,他看到了这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权利和欲望。
任何文明社会应该遵守的道德、伦理、信条,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
人性的恶占据了这里人们生活的基本信条,成为人们生存的唯一支撑。
因此,在无人区里,潘潇一层一层地逐渐剥去了附着在他身上的社会性,逐渐揭示了隐藏在最深层的兽性。
当他无意击倒凶手时,他一心想着毁掉尸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时,他就像一只迷路的狗,利用各种动物本能来脱离危险。
在动物世界里,只有动物本能才能拯救自己。
无人区,如果是类型片,就是公路片加西部片。它没有喜剧元素,真的没有。
其实元素很清晰,甚至粗鲁,像随时从嘴里吐出脏话的五大三粗的字。
有路的痕迹,但看不见头。和不归的命运一样,主人公在这条路上从前到后遭遇各种拦截和干扰。
在西部风景中,汽车旅馆被改变成一个“夜晚的巴黎”的城市新奇物;
有杀戮,有赏金猎人,有恶老板,有坏女人,这些都是男性荷尔蒙随时射出来的类型。
当然,宁浩真的不会拍女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对爱情的体验比较简单生硬。
在影片的最后,南羽回忆起了过去故事的结局,和片前干净利落的旁白相比,显得有些草率,有更多的话要说。
电影的配乐不多,但通过曲折离奇的剧本制造了很多悬念。
在荒凉孤独的沙漠中,人们心中反映出来的邪恶延伸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孤独、阴郁、疯狂、荒诞、孤独的感觉在电影中汇聚。
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缺陷,每个角色都不太讨喜。
当小恶被大恶制服的时候,有一种很享受的感觉。这是显而易见的人性。
人物串联,相互制衡,是《宁浩》每一部电影遵循的讲故事原则。
在一部电影里,坏人不是太坏,而是坏人太坏,没有理由,或者理所当然。
《无人区》中的坏人几乎没有人物塑造,前后背景也没有交代。宁浩恨不得把坏人两个字印在每个人的额头上。
这群坏人的来历,一点都没提。开车时间那么多,他们就是三缄其口,不谈过去。
这个“封”很贵,没有历史的小人最吓人。
《无人区》生动地展现了一群在不毛之地长大的桀骜不驯的人,他们有自己简单不可侵犯的生存和管理规则。他们不挑衅,就会天翻地覆。
被称为“不是人”的Saker老板,可能确实没有人性,但却是心理学课上占人口二十分之一的反社会者。
我只能自然地看到利益,却品尝不到情感的触动。我冷血凶残。
这群坏人的谋财、寻人、寻仇,简单原始的动机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环杀人。
都是粗线,但是粗线有优点,边框粗的不一定是坏人。
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人之常情,能让观众信服他们的真人,而不是导演操纵的杀人工具。
有形的坏人容易识别,无形的坏人“最致命”。
作为影片中唯一一个来自文明城市的都市人潘潇,他是一个坏人吗?
潘潇,作为一个角色的名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出演过电影《将爱》,饰演一个出轨大亨;在无人区当律师;而生活还在继续,还在宁浩的《心花怒放》中继续出现。
记得电影《泰囧》上映后,有记者问Xu zhēng为什么延续《爱情来电转移》的角色名——徐朗。
Xu zhēng说,徐朗代表了一个中产阶级男性,他有压力,脾气暴躁,需要解脱和迷失。
这一次,Xu zhēng扮演潘潇。我认为这是他最好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潘潇的性格。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电影中的潘潇是一个上海律师,他很臭,很聪明,追逐名利,渴望成名。
他会在简历的名字前面加上“出名”二字。
他接受了一套商业思维,做生意跟人说话,时间成本很贵,有明显的阶级观念,同时可以花钱买名气,赚取更多的利润。
死前讽刺他会上头条。
他是个素食主义者,手腕上戴着念珠。我不确定他是不是佛教徒,但至少他用这个来包装自己。
在无人区,面对生命的极度危险,他屡屡“破戒”。打斗中佛珠被打碎。为了补充体力,他还啃黑老大递过来的羊骨头。
他甚至动了心,打算用汽油烧死凶手。
无人区的生存哲学和游戏规则就是你比我差,我要变得更差。
每个人都是通过压制人性和互相伤害来获得基本的生存权。这不是炼狱吗?
不过有意思的是,Xu zhēng在炼狱中从一个有些猥琐傲慢的山口组的身上逐渐找回了自己的血腥和人性。
另一方面,它证明了所谓佛教的真理,我认为这可以被视为对目前任刚岐伯和精神实践的讽刺。
人性的执着拯救妓女,是我们看到这部再也压抑不住的电影的完美结局。
肖凯开着老板的红色汽车穿过黄沙沙漠,然后进入了五百英里外的无人区。
西装、汽车、手机是现代文明的标配,无人区用Xu zhēng的话说就是“野兽横行的古代”。
当现代文明面临生存困境时,它该何去何从?
第一,宇航服又脏又破,沾满了汽油和血迹;然后车爆胎了,灯坏了,手机没信号了。
这些迹象没有了之后,现代文明还能依靠什么?
当潘潇扯下卡车司机的羊毛帽擦去挡风玻璃上的痰时,他的态度仍然傲慢,然后他的眼睛被打掉了,座位被尿了。
他们之间的对抗反反复复,而且是两种极端文明的对抗。
在影片的结尾,在道德感的驱使下,他单枪匹马地与鹰和隼贩子作战。
助理打电话催促所有媒体领导到场,但他以为自己有更大的使命要做,然后把手机扔了。
他用离经叛道的战术智取了三个混混,最后和老板同归于尽,实现了自我价值。
曾和说:“你不了解你自己。出书其实和卖鹰一样。”潘潇的死证明了他们的不同。
余华在《活着》中借用傅贵的口说“死了也要活着”。但在无人区,死总是比活容易。
一次公路旅行让潘潇从一个追逐名利的小律师变成了一个不怕强奸的孤独英雄。
和大多数公路片一样,这里的公路是对人生旅途的隐喻。
在这一人生旅程中,潘潇完成了人性从冷漠、失落到重新发现的全过程。
本文借助宁浩道路电影的叙事模式,建构了一个具有中国意义的舍身取义的故事。
同样,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本地化尝试。
抛开对审查制度的情感影响,《无人区》可以算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国产电影。
是对国产电影稀有类型的勇敢尝试,是对美国电影独特类型的借鉴,是对西方电影的本土化解读。
所以,《无人区》绝不是网友口中的“魔幻片”,而是不折不扣的“宁浩正片”。
事实证明,宁浩仍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熟练驾驭商业类型规律,讲故事的导演。
他也把自己对商业片的掌握和模仿能力运用到了这部电影中。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浩与许多电影大师的对话。
比如莱昂内尔的西部片,人物脸部特写被剪切与全景结合,低平面类似动物的视角,人物特写时显示的黑腻脏脸;
《科恩兄弟》中人物命运的不可预知,事件的失控,以及整个故事反映出的黑色荒诞;
昆汀的电影表现出“突然”的暴力元素等等。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宁浩。在影片中,黑色幽默的元素在他玩的时候已经得心应手。
从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很清楚:明明是无人区,却讲述了这500公里无人区里“人”的故事。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够荒诞了,还是黑色幽默。
接下来,导演拿出了他最拿手的看家本领——事情引发的恩怨。
“疯狂的石头”是价格很高的玉石;《黄金大劫案》是重金;
这部电影还通过鹰讲述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宁浩抛弃了他最擅长的多线叙事。而是变成一条主线来贯穿,通过围绕主人公的全知视角将故事一个个呈现给观众。
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在本片中是完全合适的。
在故事安排和人物设定上,《无人区》达到了几乎所有国产大片都未能达到的水平。
而很多剧情突破的设计也足以体现编剧的非凡才华。
在摄影、场景选择、场景设置和剪辑风格的统一上,远超同类型国产片。
在风格上,每个技术环节都做到了非常难得的前后统一。
但受制于当地的目标观众和审查制度,影片在主题、叙事体系和风格体系上并未达成一致。
无论是略显突兀和累赘的叙述,狗尾巴都延续了黑貂的大团圆结局。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赎罪”、“人性回归”等电影意义都破坏了电影的形式感和统一感。
当然,这也是宁浩本土化演绎要做的转变。
总的来说,《无人区》是一部节奏明快,悬念合理的电影。
人物塑造充分,动机合理,情感的递进升华令人信服。
宁浩电影里有足够多的黄金配角,比如多布杰、杨新鸣、郭虹、王佩、巴尔多和王双宝。
《无人区》搁浅四年。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
但从《两只猴子》的寓言和与整个电影风格格格不入的温馨结局中,可以窥见曾经叛逆的导演宁浩在本片中所做出的妥协。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欣喜地看到宁浩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大胆尝试。
无论是对西部公路片商业类型的勇敢尝试,
这也是对中国电影审查底线的大胆触碰。
他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
虽然延迟了四年,错过了很多票房和口碑,但《无人区》依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立作品。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无人区》成功上映,或许后来的《黄金大劫案》给观众呈现的是不一样的面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