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方程式)
1.氧气的化学制备方法
固体加热法
1、加热高锰酸钾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和氧气。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固体+液体不加热法: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
2.高锰酸钾加热制氧实验
2.1、实验仪器
反应装置:铁架、酒精灯、试管、胶塞、橡胶管。
收集装置:水箱、气瓶和导管。
药品:高锰酸钾
说明:高锰酸钾:紫黑色,细长棱柱状晶体或颗粒状固体,易溶于水形成紫色高锰酸钾溶液。
2.2.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加热后分解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和氧气。
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不溶于水,可用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高锰酸钾:深绿色或灰黑色固体,溶于水。
2.3.实验步骤
2.3.1组装设备
组装设备: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组装。先放铁架→放酒精灯→安装试管→安装导管→放入水槽。
注意事项:
酒精灯到试管底部的距离要用外焰加热;
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受热时回流到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爆裂;
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1/3左右。
2.3.2、气密性检查(热胀冷缩或微热法)
如图所示组装设备。为了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将导管的一端放在烧杯的液面以下,并将试管塞紧。然后用手盖住试管,观察烧杯的测试喷嘴处出现气泡。松开手,水会回流到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3.3、放药。
用勺子从药瓶中取出高锰酸钾固体粉末,慢慢伸入试管中,将样品放入试管底部,药物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在试管口附近放一个蓬松的棉花,然后塞住试管。
将气瓶装满水(气瓶内不能有气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扣在水槽里。只有将气瓶口放在液面以下,才能取出玻璃片。
试管口放绒毛棉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溅入导管,堵塞导管,影响气体导出。注意棉花一定要蓬松,以利于气体导出。
插入试管的管子不能太长,只是稍微进入试管。管子伸得太长,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加热
点亮酒精灯,在试管底部和中间来回加热4~5次进行预热,再用外焰加热固体。
2.3.5收集气体
当管口处的气泡不断均匀冒出时,将管口伸入装有水的气瓶内。当气筒口外缘出现气泡时,证明气筒口完全收集。在水中用磨砂玻璃盖住气瓶口,并将其移出水面。它在桌子上。
需要注意的事项
收集密度高于空的气体后,放在桌子上;
收集密度低于空的气体后,倒放在桌子上;
问题:为什么刚冒出来的泡泡收不到?
答:由于实验设备中存在空气体,初始气泡是氧气和空气体的混合物。如果收集,得到的氧气是不纯的。
气体收集好后,气瓶要放在桌子上。
向上空排气方式:
把气瓶的开口放在桌子上,把导管延伸到靠近气瓶底部的地方,用毛玻璃盖住气瓶的开口,留出一部分让气体排出。气体收集完毕后,用毛玻璃将气体收集瓶的瓶口盖紧。它在桌子上。
2.3.6反应完成后,先取出导管,然后停止加热。
为什么先拔导尿管,再熄灭酒精灯?
答:如果先把酒精灯拿掉,导管会变冷,导管的气压会降低,烧杯里的水会沿着导管被吸回试管里,导致试管爆裂。
2.3.7.实验现象:试管内固体减少,紫色固体逐渐变黑(黑色物质为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管道里有气泡冒出来。
2.3.8、检查氧气是否收集完毕。
把一块带火星的木头放在气瓶口,带火星的木头会重新点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好了。
3.氯酸钾加热制氧实验
3.1.实验仪器
反应装置:铁架、酒精灯、试管、胶塞、橡胶管。
收集装置:水箱、气瓶和导管。
药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催化剂)
氯酸钾:白色粉末状固体,有毒,溶于水。
二氧化锰:黑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注: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在试管中加热。不同的混合比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速率。
②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本实验中可加快反应速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种类、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变化,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3.2.实验步骤同加热高锰酸钾制备氧气。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加药→加热→收集气体→检查气体是否充满→拔除导管→熄灭酒精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