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彼得原理的启示)
点击右上角【关注】霸王类头条号,获取更多涨薪秘籍。
本文共3276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3分钟。
最近有个网友给我写信,说我升职后比以前更痛苦了,干脆选择了离开。
情况大致是这样的。网友是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在公司干了五六年。他在销售岗位上也干得不错,业务能力非常突出。
就在一个月前,老板找到一个网友,肯定了他的业务能力,提出要提拔他做主管。网友喜出望外,觉得一切都有回报。最后他走出了一条路,成为了一名经理,满怀期待,准备大显身手。
但是上任不久,问题就来了。网友发现只能做销售,带不了团队。他们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时间做就不知道怎么安排了。最后,他们弄得一团糟,被老板批评了。
慢慢的,网民的热情已经消耗殆尽,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打击,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他们不禁感叹:做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太容易了!无奈之下,网友主动提出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就是网友忽略了一个原则——“彼得原则”。
一、什么“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wrence Peter)在长期研究组织人员的晋升问题后得出的结论:在各种组织中,在某一级别上合格的员工,由于他们有晋升的习惯,总是被提升到不称职的岗位。
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中,老板通常会欣赏在某个领域非常突出的普通员工,比如上述的网友,他们的销售能力很强。然后老板会本能的认为你综合能力强,是个优秀的员工,然后提拔你到管理层。
但是,该员工晋升后可能会不适应岗位,甚至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就像上面提到的网友的经历,销售很突出,有领导推动。但是做了经理之后,你不仅要懂销售,还要懂质量管理、人员调配、渠道推广、活动策划等等。一旦控制不住,就可能适得其反。
二、忽视“彼得原理”有什么危害?
作为一个想要升职的普通员工,如果你不理解或者无视“彼得原理”,即使你做好了当前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你也很难胜任成功,很难顶住压力,做好管理工作。
因为你不了解或不关心“彼得原理”,你会有以下三个问题:
1、存在认知偏差,综合能力不强。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这就是成功。
没错,但前提是你一辈子只做这个。你是一种“技术研究型”的员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还想晋升到管理岗位,就不能只关注重点,因为当一个人有了重点,必然会出现盲点和认知偏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能力弱”。
也许你是一个演技不错的好演员,但是你不会编剧,不会摄影,不会布置场景,不会设计特效,不会做市场调研等等。,所以你当不了好导演。总监属于职场中的管理者,需要综合能力。
作为管理者,你不仅需要在技能上出类拔萃,还需要百花齐放,齐头并进。
2.只知道“亡羊补牢”,不知道“未雨绸缪”,越来越被动。
忽视“彼得原理”,说明你很可能还停留在基本的“员工思维”上。
所谓“员工思维”,著名的企业家大师已经解释过:与管理者相比,员工更倾向于被动解决问题,而不是预防问题。
也就是说,员工通常会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匆忙解决。下一次,问题以另一种形式回来,另一个人想办法匆匆解决,就是典型的“聊胜于无”。
领导的思路是,问题来了,现场指导组员。问题解决后,他们会和大家一起反思,集思广益,然后制定出合理的预防和解决方案。类似问题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即使发生也能轻松解决。这是典型的“雨天”。
如果一个员工无视“彼得原理”,固守“员工思维”,不懂得和团队一起学习成长,不做一些预防工作,就会手忙脚乱,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被动。
员工时期,问题少且单一,即使等问题来了也能解决。但他们晋升为经理后,问题开始变得复杂和频繁,再用“亡羊补牢”的做法就难以奏效了。
3.缺乏统筹能力,无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普通员工通过自己创造价值,管理者通过他人获得成果。
无视“彼得原理”的员工,即使上了管理层,也缺乏统筹能力,无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他们要么累死累活,要么得罪下属,最终失败。
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需要这三种人:办事能力强的,有好眼光培养人的,有研究能力的。
这三类人的管理,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带领团队成员,做任何事情都有条不紊。
而刚晋升到管理层面的人,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组建自己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人脉不够,找不到相应的人合作。
第三,如何打破“彼得原则”,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1.检查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做经理。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关的意愿和能力。可以考虑腾讯惠普商学院建立的“员工和管理层双渠道”理论。
“双通道”理论是指一个员工可以学习综合能力,一路发展成为管理者,也可以走专业化道路,成为技术专家。
为了测试你是否能成为一名管理者,你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你是否有做管理者的意愿。
第二,你善于沟通吗?
第三,是否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或经验?
第四,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包括员工激励、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作分配等。).)
如果这几点都符合,那么可以考虑进入管理岗位,平时也要加强相关领域的锻炼。
2.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配合员工发展。
既然是管理者,就一定不能单打独斗。你必须带领下面的人一起做事,让团队的力量最大化。作为领导,你在与员工相处和工作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考虑行为主义者保罗·赫西博士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即领导者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和管理对象,随时改变领导风格和管理方法。
01.面对职场新人:领导,“高指导,低支持”,只要告诉他怎么做,然后让他拿出结果。
2.对于工作几年的员工:教练型,“高指导,高支持”,告诉员工大方向和目的,倾听员工意见,适当的时候表示支持。
03.面对有一定经验的老员工:支持型,“低指导,高支持”,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工作,只是简单的建议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04.面对能力和经验超群的员工:授权,“低指导低支持”,让他们自信地独立完成工作,给他们一定的权限,有时也会问他们问题。
作为管理者,要学会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风格的管理和沟通,这样才能最好地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3.利用主题模型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
话题模型是一种科学的团队模型,包括信任建立、目标导向、管理流程、共同承诺和高效沟通五个要素。
1.建立信任。
作为一个带好团队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获得他人的信任。
包括言行一致,公开透明,胸怀宽广,追求共赢,不做员工思维,打压或刁难别人,甚至邀功,为了一己私利或老板赏识。
02.目标定向
学会给团队设定明确的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
一方面,目标是每个人前进的方向。一个团队没有方向,就是散兵游勇,没有战斗力。
另一方面,统一的目标可以让团队成员有相同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思考,在一个地方努力,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03.管理程序
其实就是一些管理方法,给每个员工及时合理科学的分配任务,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制定各种流水式的工作计划,协调各种资源,实现互利合作。
04.共同承诺
管理者虽然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但也不能界定的太清楚,否则可能会产生隔阂,影响团结。
经常和团队成员沟通,帮助他们成长,给他们及时的关心和支持,和他们站在一起,经常强调你们是一条战线上的,感情上要在一起。
05.高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作为领导,首先要放松心态,虚心接受各种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支持团队成员畅所欲言,坦诚相待。
特别是员工在工作中的好的经验或者员工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分享和沟通。
可以成立每月一次的茶话会,每周一次的经验总结,帮助大家畅所欲言。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职场也是如此。很多人会觉得有一天能走上管理层,做领导,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就是没用。要学会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识,重视彼得原理的影响,及时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只有有机会成为管理者,才能管理得心应手,处理得心应手。
当然,并不是只有做管理者才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只要你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做好每一件事,你的人生同样有意义。
—— END ——
编辑|小哥
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优秀的职场精英~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转发,收藏。
改变习惯,刷新认知,规避风险,快速出击。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一起升职加薪,成长为优秀的职场精英。单击下面的链接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