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闪点与燃点的区别什么意思(闪点是什么意思)

闪点是什么意思(闪点和燃点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1.闪点:可燃液体可挥发成蒸气,跑进空气体。温度越高,挥发越快。当挥发性蒸汽和空气体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时,可以闪出火花,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称为闪燃,闪燃发生的最高温度称为闪点。从火灾的角度来看,液体的闪点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火灾风险越大。

2.燃点:可燃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如果与空气体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火源移开后还会继续燃烧。此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也称燃点。

一般液体的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

3.自燃: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可燃物质接触空气体会发生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释放的热量很少。同时,我们不断地想从周围环境中散热,所以我们无法像燃烧一样发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氧化过程会加快,释放的热量也会增加。如果不能完全消散,就会积累,也就是说温度会逐渐升高。当这种物质达到自燃的温度时,就会燃烧自己,这就是自燃。物质受热自燃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自燃点,也叫自燃温度。

在自燃温度下,可燃物质与空气体接触,无需明火作用即可燃烧。自然点不是一个固定值,主要取决于氧化时释放的热量和向外的热传导。可见,同一种可燃物质,由于氧化条件不同,受因素影响不同,其自燃点也不同。

自燃分为两种情况。由于外部热源引起的自燃称为受热自燃;一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生物、物理或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这种热量足以使物质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自动燃烧,这就是所谓的自燃。

自燃和受热自燃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热源不同。前者是物质本身的热效应,后者是外界加热的结果。物质的自燃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有的可以在常温下发生,有的在低温下发生。自燃现象本身说明这种物质的潜在火灾危险性大于其他物质。一般来说,能引起自燃的物质是植物产品、油、煤和其他化学物质。例如,磷和磷化氢是自燃点低的物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