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谁写的)?
说到成语“照你”,大家自然会想到荀子《劝学篇》中的那句话:“青出于蓝,绿为蓝;冰,水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比水还冷。”这句话告诉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要我们肯努力,肯钻研,就一定能超越前人。荀子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张苍,或许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他们三人都师从儒家学者荀子。但是,一个帮助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一个成为了法家大师,一个是汉朝的宰相,一个是编了九章算术的数学家。
然而,在这样一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俗语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其中隐含着古人对色彩的等级观。
上图_孔子担任大夫,当了大夫就配了车。
众所周知,周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
人们不仅分为阶级:皇帝,王子,医生,学者和庶人。
动物分等级:牛、羊、猪、狗。
餐具分等级:鼎的珍贵可以象征天下,使楚庄王问鼎中原;可以用来盛酒和米饭的勺子现在要么用来漱口,要么变成了痰盂。
出行方式也分等级:士大夫出行都要坐车,所以孔子的独子孔鲤和他最宠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舍不得卖掉自己的车给他们买棺材;
走路是老百姓做的,所以庄子的“边走边骑”是放荡不羁的。
自然,就连颜色和色彩也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即“正色”和“中间色”。
上图_锦衣卫飞鱼服实物图
上图_晚清青团龙纹暗花绣彩云锦龙纹两章袍
正色有五种,分别是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中间色也可称为基色,中间色的混合色有五种,即红、绿、紫、蓝、黄。
但当严格的奴隶制开始瓦解,小手工业和小地主开始兴起,染坊不可能独家染中间色,于是中间色开始指代不成功色。当然,按照周人的说法,这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换句话说,应该是按照颜色的高低,“各居其位,各行其道”。衣服是正色,衬裙是中性色(上面是正色,下面是中性色),天下自然太平。
然而,正如人不会呆在自己的地方,颜色也是如此。例如,紫色是一种昂贵且难以提取的颜色,但却被选为“中间色”。《周礼》的忠实践行者孔子宣称“君子不以钱妆,红紫不以为淫”。即使一个人在房间里,他也决不能穿紫色的衣服。但光是孔子的力量就很弱。齐桓公的紫衣好,所以全国都喜欢紫衣,以至于“五行不准紫”。
上图_唐代身着紫衣、带帘带帽的女俑
如果说,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还会担心紫太泛滥,口头上宣称“我恨紫”,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皆在,都被原谅了。屈原《九歌·河伯》中唱道:“鱼鳞屋似龙堂,紫壳似珠宫;何伟在水中。”赞美了紫色的自然神秘。
取代范睢成为秦国宰相的蔡泽说:“我肉富民肥四十三年,金印绶带。”如果你能成为一个金印紫带的强人,哪怕只能活四十三岁,这辈子也无怨无悔。可见此时紫色的高贵已经深入人心。
孔子烦恼三件事,分别是“以恨紫取朱烨,以恨郑声为雅乐,以恨民族为口。”但他大概万万没想到,两百年后的秦朝,紫色作为中间色,并没有占据朱砂的位置,而是“木衣绣土朱砂”,朱子宜成了奢靡的代表;
郑也没有取代雅乐。取而代之的是气势磅礴的《大风歌》,取代了阿房宫的夜唱弦和管弦。毁灭国家的不是说客的优势,而是为兵砍柴,为旗露杆的军人,这是历史潮流的滚滚洪流。
上图_汉太祖刘邦(前256-前195年)
秦朝因奢靡不尊民而灭后,楚汉相争,赤县神州又遭灭顶之灾。汉朝建立后,民生衰败,连汉武帝刘邦都找不到四辆同色的马车。一些大臣只能坐牛车上朝,汉朝面临着恢复民生的紧迫任务。
以汉文帝为代表的一批帝王将相,因此主张节俭,要求后妃养蚕,自己织布,主张薄葬。奢侈的紫色无处可寻,包括宰相在内的高级官员都是银色的。但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财富越积越多,内无百家争鸣,外无匈奴,奢靡之风渐起。
赵是汉成帝的妃子,以“胖瘦”著称。汉成帝在位时,复傅、大司马空和太傅复位,都赐金绶带。从那以后,紫色出现在有权有势的人和非常富有的人的家里。
上图_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7日),即汉成帝。
门阀家族兴起时,颜色不仅分正色和中间色两个档次,还随人分三六个档次。
魏文帝曹丕最早提出用“紫、绛、绿”来区分九等。而将官阶与官服颜色挂钩的制度化,形成于唐代,之后是宋、元、明。“三官以上穿紫,五官以上穿朱红,七官以上穿绿,九官以上穿蓝”是唐朝的制度。在著名的《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音乐就哭了,所以她是“这九江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白居易当时被贬。作为一个将军,他只是一个贫穷的官员,所以他只能穿蓝色的衬衫。他错过了长安“绿门柳枝弱,东风吹金黄”的场景。
上图_宋代穿官服的官员
宋元也大体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只是简化了。如宋代规定三品以上为紫,五品以上为朱红,七品以上为青,九品以上为青色。超过四级的宋神宗变为紫色,超过六级的变为猩红色,超过九级的变为绿色。
到了元代,就简化了。五个或更多的项目是紫色,七个或更多的项目是紫色,九个或更多的项目是绿色。明代简化为五级以上取紫衣,六级七级取猩红衣。
清代沿条无色系,以冠、顶袄区分:
帽顶镶嵌宝石:一为红宝石,二为珊瑚,三为蓝宝石,四为青金石,六为青金石,七为素金,八为阴纹金,九为阳纹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冠插羽枝后,下面六品用蓝羽,上面五品用花羽;
而花翎又分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除了皇族成员和满清贵族,一定是立下大功的大臣才能得到两三眼花翎。从此人仰马翻。
上图_华凌(清代贵族的皇冠饰品)
上图_戴着三眼花羽毛的清官
然而到了现代之后,颜色之间的层次消失了。本对色彩一无所知,但别人给它添加了太多的含义。黄色曾经代表皇帝,穿上黄袍就意味着反叛。皂白曾经代表平民,“没有丁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只有在没有等级制度的今天,色彩才能得到解放。既没有“红紫”的恶名,也没有“红紫”的虚荣心,而是一切盛开的爱情,自在自在。
文字:杨端和
参考资料:
[1]方等《晋书》
[2]钱大昕《十驾斋新纪录》
[3]沈从文《中国服装史》
[4]吴宇航,《论先秦时期的紫》
[5]萧师孟;金庸;张一舟,先秦“正五色”考辨
[6]张琼《清代官服制度与官僚等级制度的互动》
[7]秦汉时期曾雷对紫观念的演变。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