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恩施是哪个省(恩施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恩施在哪里属于哪个省(哪个省是恩施)

恩施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并不是“湖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与荆楚“格格不入”,大相径庭。

第一次去恩施,目的地是恩施的地心谷。虽然我沉浸在壮丽的大自然中,但这里的民俗让我很难将其与湖北联系起来。

对湖北的印象是武汉、仙桃、荆州、襄阳、随州等城市的出现,这些城市都有明显的湖北味。

但是恩施不一样。

位于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交汇处的湖北省恩施州,夹在武汉和重庆两个“火炉”之间。自古以来就发挥着“川蜀咽喉、荆楚屏障”的重要作用。

那么恩施有哪些地方「不太湖北」?

恩施人讲“不是湖北”。第一次和恩施人聊天,我突然觉得对方是四川人,或者重庆人,但他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说的却是和西南官话的川渝话口音很像的方言。

恩施的朋友说,他们一开口就经常被误认为是四川人或者重庆人。虽然是湖北人,但是和四川人或者重庆人用方言交流毫无压力。

恩施风味是“不湖北”。我去过恩施两次,虽然没有尝遍所有的风味,但也没有错过任何有代表性的地方美食。

发现恩施的风味包括重庆的麻、湖南的辣、贵州的酸,其中重庆风味尤为浓郁。

恩施酸辣,口味接近川、黔、湘。恩施之行,印象最深的就是杂渣,小土豆,酸汤鱼,各种锅,烤鱼。

恩施的地理结构是“非湖北”。东接荆楚,南接潇湘,西接重庆、贵州,北连神农架。它延续了云贵高原东部,也继承了四川盆地的边缘。

山脉特色包括大峡谷、原始森林、天坑等。在这里,“两座山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这里的一种常态。巫山、武陵山、齐岳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江汉平原是鱼米之乡,离这里很远。

除了方言、风味、地理,恩施的历史文化更少不了湖北。如果说湖北的文化来自楚,那么恩施就是巴。

恩施是古巴的发源地。土家族是古巴人的后裔。这里近一半的人口被认定为土家族,古老的“巴人遗风”仍在这里保持着。

巴仔是先秦时期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国家。因盐而兴,因盐而亡。古代巴人把盐称为“巴盐”、“盐巴”。巴人用“盐”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建立了“食而不耕,衣而不织”的东方乐园。

当时的恩施属于巴基斯坦南郡,居住在这里的人被称为“蛮”,又称“南郡蛮”。后来巴国被秦国灭后,一部分巴人退到了今天的武陵地区,与当地的一些部落融合,形成了土家族。

今天的恩施州仍然保存着许多巴文化、巴渝文化、巴蜀文化的文化古迹,其中恩施建始县地心谷景区的“巴彦古道”尤为难得。

这条隐藏在鄂西群山中的千年古道,因为现代交通的发展早已死气沉沉,却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第五大古道”。

除了“巴人遗风”,恩施文化还有深厚的“土司家族”历史。在鄂西南,明清时期最有实力的土司是荣美土司。

鼎盛时期,东临荆楚,西接巴蜀,南临洞庭湖,北接江汉平原。雍正帝在奏折中写道“楚蜀土司中,容美最富”。

鄂西南虽然在古代难以开发,又远离中原王朝,但容美土司家族对中原文化非常重视,几代人都在读诗书,做诗文。

出身于土司家庭的田九龄曾写道,“藏真已依山饵,不待桃花避秦”。正因为如此,后人自然对应武陵山桃花源。

刺绣艺术“非湖北”。说到湖北的刺绣艺术,我不禁想到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的汉绣。作为古楚之乡,武汉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然而在恩施,却是另一种古老的作秀艺术。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编织工艺品,意为“制作被套”,被称为“土家花”。过去土家族姑娘结婚一定要有“西兰卡普”。

虽然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在史籍中只是零零碎碎的记载,但土家族善于编织的悠久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朵独特的奇葩。

建筑风格“非湖北”。说到古建筑,对湖北古建筑的印象是充满楚韵,但在恩施,吊脚楼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恩施土家族的分布特点是小聚居。山里有很多土家吊脚楼,如小溪古村、宣恩彭家寨、咸丰麻柳溪、宣恩青阳老街等。

看到这些吊脚楼,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渝东南、桂北、湘西、黔东南。但是在湖北,如果不是很懂地理的人,可能不会一下子想到恩施。

恩施虽然属于湖北省,但在地理、风俗、饮食、当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可以很容易地与鄂东广大地区分隔开来,所以总显得不那么“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