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湿杏花雨,柳吹脸不冷(全诗无柳吹脸)
我一直跟你说,利用别人的名句不容易,成功的人很少。但一旦成功,你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注定在诗坛成名。比如这期我要跟你说的老和尚,就因为一个高层次的应用,让自己在诗坛声名鹊起。
1186年,年过六旬的陆游来京赴任,住在西湖边上的一个客栈里,等待召见。百无聊赖之下,写下了第一首诗《临安春雨》,诗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小楼听春雨通宵,深巷卖杏花明”。不要小看这首诗。它创造性地将“春雨”与“杏花”联系起来。令人陶醉。
年轮往前走,这句名言在时间上令人惊叹,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叫智南的老和尚投入使用。从朱对南麂这位大学者的评价来看,这应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诗只有一首,叫《绝句》。在这首诗里,老和尚无事可做,随便用了陆游的名句,但他从没想过要让自己在诗里出名。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觉居
(南宋。智楠)
古木荫为矮檐,藤条助我过桥东。
衣服被杏花雨打湿,脸被柳风冷。
这首诗的翻译很美:我一路航行,看到一棵参天大树,就想上岸。把船系在树上,我拄着拐杖往东走过桥。此时天空下着毛毛雨,但我并不觉得冷,风中也没有一丝寒意。
为什么说这首诗用了陆游诗的意象?陆游名句中,杏花和春雨这两个意象并用,突出了诗人心中的闲适,芷南的诗也是如此。这首诗也是他多管闲事四处游荡的时候写的。陆游分别用了春雨和杏花,志南却一起用了。从此杏花雨成为古诗词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是志南对陆游诗词的绝佳再创造。
纵观这首诗,除了巧妙地运用了陆游名句的意象,写出了新的意外,全诗用词也可圈可点。写树的时候,诗人用了“古”字来形容;写华盖时,诗人用了一个“矮”字来形容;写桥的时候用“东”定位。每一个精确的字,都是为了诗中的禅意,也是为了诗人心中的闲适。
这首诗最美的是最后14个字。然而,很多人不理解诗中最后14个词的含义。还记得诗歌大会上有一个关于这首诗的问题。当时,诗中的“杏花雨”是一场怎样的雨?答案有三:杏花如雨;指的是梅雨;杏花开放时下雨。在三个答案中,正确答案是第三个。当时百人团里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嘉宾讲解员康震老师说: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康震说,很多人认为是指杏花如雨落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有,怎么会湿?前一句的“湿”字很突兀。所以《指南》中“杏花雨”的意思是指杏花盛开时的雨,意为春雨。当时,志南是否看到杏花不得而知。其实最后一句中的“柳风”也指的是《春风》,指的是《二十四花信风》中的柳风。
可能有的朋友明明不写杏花,还会觉得要写《杏花雨》。智楠这样写是不是有点生硬?对此,笔者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志南的这句话是将陆游的两个形象融为一体,是对前人的致敬;其次,眼里未必有花,心里却可能遍地开花。细雨轻轻搭配杏花的形象。虽然没有花,但是写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比直接用春雨细雨之类的词强多了。
这是志南现存的唯一一首诗,正因为这首绝句,他在诗坛一举成名。你以前误解过这首诗吗?欢迎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