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可怜九月初三夜下一句是什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下一句是什么(九月初三夜可怜兮兮,露珠如珠弓)

牡姜饮

唐居易

一轮夕阳渐渐沉入河中,半江绿半绿。

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九,明亮的珍珠朗朗的新月形状像一个弓。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首先要扭转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即误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悲伤、压抑、苦闷的心情,因为从第一印象来看,诗中的几个意象和表达情绪的词语似乎都表明诗人此刻心情不好。太阳和半条河沙沙作响,半夜的露珠,像弓一样的月牙儿,显出一种冷色。

事实恰恰相反。这首诗没有表达负面情绪,而是表现了诗人放松的、自适应的、喜悦的情绪,甚至是看到大自然可爱之美的一点点满足感。重点在于对第三句中“可怜”二字的理解。这里的“可怜”的意思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让人爱、可爱、享受的意思。

这首诗写于长庆二年(822),当时朝廷内部各方斗争激烈,牛、李两派的斗争几乎波及到京都长安的绝大多数官员,国家大事极不稳定,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厌倦了长安官场,于是尚书请求任用,朝廷同意,为杭州刺史写作。这首诗是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写的,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个从政治漩涡中心逃出来的人,在路上很放松,好像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你有这样一种心情的时候,你到处都能看到符合这样一种心情的风景,而这首诗,就是在诗人的情感背景下,轻松愉悦,自由吟唱,自然愉悦的小诗。

“一抹夕阳在水中,半条河沙沙响,半条河红。”都说“铺”字用得好,表示太阳离地平线很近,所以夕阳照在河面上像是平行的,甚至是铺开的,而太阳贴在江面和地面上,所以贴在人的脸上。况且现在是深秋,深秋的阳光就像一个拥抱,给人一种亲近、柔软、舒适的感觉。所以你可以想到那句诗“我有一瓢酒,足以慰尘世间”,白居易的那句话是“我有一缕夕阳,足以慰人间哀愁。”似乎你现在就可以张开双臂拥抱太阳。

这两首描写夕阳的诗,在内心感受上给了我们一种亲切、温柔、舒缓的精神慰藉,而在视觉冲击上则更令人陶醉、赏心悦目。你应该能想象出夕阳平躺在江面上的“炫丽多彩”的状态,也就是江面上闪烁的感觉,波光粼粼的视觉享受。因为江面无时无刻不在波动,在水面上形成微小的波纹,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形成无数正反两面,而水面也在不断变化,于是江面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似乎镶嵌着钻石的物体的表面,不断从各个点闪烁出鲜艳的色彩,现在你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远处,太阳已经落下一半,中间部分是blingbling的江面,附近部分是岸抱。你觉得在这么广阔美好的风景面前,你还能把那些不好的情绪憋在脑子里吗?

“可怜的九月初三夜,露珠像真的珍珠和弓。”最后两句好像时间上有个小跳跃。从日落到黄昏,诗人看到河边的草,有晶莹的露珠凝结,在新月的照耀下也呈现出闪亮的光泽。天上的月牙挂满了弓,仿佛大自然创造的一切都是精致的。当诗人站在精致的天地之间,他和他的心都格外精致。于是,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那是多么可爱可爱的一天,而这一天正是九月初三,于是就有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如珠,月如弓。”

其实,无论全诗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还是诗人的悠然心境,我们都可以用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来欣赏,感同身受。因为这有点像现代人在户外徒步时,在河边搭起帐篷过夜时才能看到的一系列连贯的场景。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平时工作生活压力挺大的,于是周末和三五好友来了一次自驾远足。你在河边睡觉和露营。傍晚,你从扎好的帐篷里出来,突然看到眼前这美丽又震撼的一幕。夕阳西下,半条河沙沙作响。你的思维打开了,你的压力减轻了,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受的委屈得到了抚慰。夜幕降临后,露水凝结在水草上,天上有一轮新月空。你和你的朋友愉快地谈论一些事情。这种自然之美,各种情绪的释放,在这广阔的世界中获得的慰藉,大概就是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所看到和想到的吧!

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最初,大多数文学评论家认为“月如弓”这句话是诗人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看到的。后来经过一位自然学者的解读,才发现这应该是诗人在夜幕降临后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所看到的,而“月如弓”一定是先于“月如弓”的。“月如弓”应该是日落后马上就能看到,因为月初,新月升得早,白天就能看到。露水的凝结必须在日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直到地面温度完全冷却下来才会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可能是因为晚上看到了这里摄人心魄的景色,所以一直呆到很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