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海拔(青海玉树海拔4000多米)人民日报2020-11-26 06:56:03
v
士兵们在雪地里赶着马。赵博摄
仓蔡佳让正在喂马。本报记者蒋丰摄
约定的时间到了,但是班长迟到了。
“我换了衣服,耽误了时间。”只有28岁的仓珞珈让我羞涩地笑了。下午放马的时候,有一匹马陷进了河里,河水淹到了马头,只露出了眼睛。"我匆忙跳入河中去救那匹马。"
中流击水的快感就这么被他轻轻拂去。当了七年“牧民”,驻守高原,照顾军马,让它变得不同寻常。
这是海拔4200米的巴塘草原。青海玉树独立骑兵连军民服务班常年驻扎在此。
有一次过生日,为了改善生活,用了“一整碗泡面,一个卤蛋”。
赵学超,班长的老班长。
他的圆脸晒成了高地红。如果不听他的口音,很难看出他是河南兵。
每年集训期间,他回服务班就像参观一样:有他带出来的兵,有他训练出来的马。
“蹄舞”和“面礼”——一见面,战马“小龙”还是离赵雪超最近的。2010年,19岁的赵学超刚到服务班的时候,“小龙”才1岁,“跟我家宝宝一样”。
每年连队都要在草原上呆上几个月,其他时间回玉树州营地;负责看管充电器的值勤班必须常年驻扎在草原上——说他们与充电器“相依为命”并不为过。
赵学超忘不了,10年前,服务班只有3顶帐篷。“每周公司都会派人去草原上养,他们喝的是河水。”为了赶上生日,改善生活,他们“放了一整碗方便面,一个卤蛋”。
现在,连队在草原训练站建起了营房,水电路暖也解决了。每次驻训,看到班里年轻的战士,赵学超都会忍不住给新兵们上一堂“甜蜜课”。
不要以为服务班的兵都是“送”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环境苦,责任重,“才会挑连队里身体素质最好,思维最强的兵。”
硬件在变,寒冷缺氧的环境没变,守护军马的使命没变。
少数黑颜色和肤色变化都是成长的迹象。
肖海红,甘肃人,21岁。
名字温柔婉约,人也秀气:瘦高个,眉清目秀。遇到陌生人,问一个问题,答一个问题,脸红,什么都不说。
这让我很难受:所有的服务类都是这样,面试也经常冷场。赵学超随后围场。“我不怪战士们不交流,只是他们话少,天天和马打交道!”
在服务班的这两年,肖海红的肤色黑了好几回,越晒越像个老兵。肤色的变化都是成长的标志。
养马、打扫马厩、修理马蹄铁……听起来很普通,很单调,但起初,在黄土地上长大的肖海红不知所措。“有一次,在放马的路上,我下来解手,把缰绳绑在手腕上。”谁想到他和马还没有培养出感情。“马转身就跑,把我拖走了,好尴尬。”
慢慢的,我有了体验:我把一个塑料袋放在口袋里。"它发出沙沙声,让马以为有东西吃,于是它稳定了下来."
恶劣的工作环境更具挑战性。
2019年初,玉树地区遭遇雪灾,公司物资无法送达。“服务班的战士都是靠储存的粮食支撑了半个多月,大家都饿了,却没有一个人吃一口。”
与战友同甘共苦,共进退,是军营教给年轻战士的成长经验。
尤其是在决一死战中。
不时有郊狼出没,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士兵们常说:“护卫军马是我们的使命。”连队训练期间,为了保证军马肥壮,勤务班要穿上夜马:从半夜到第二天早上,这是个苦差事,周围时不时有郊狼出没,危险就在身边。
洛尔卡这才告诉我,在过去的七年里,他遇到过四次狼。
今年开春刚过,他带着肖海红等战士第一次组织夜马。半夜,马群突然咆哮起来。
“不好!”是直觉让我们遇到了狼。他迅速打开明亮的手电筒——在20米外的山脚下,几双绿色的眼睛,在漆黑的夜晚里闪着寒光。
当这个年轻的士兵第一次遇到狼群时,他立刻变得慌张起来。“折马!点燃火炬!”临危不惧,一边指挥一边让马刀出鞘。
马聚集在一起。凶猛的火焰,军刀摆动,对峙,占不到便宜的狼群撤退了。
然而,“光天化日之下,也有郊狼在营房附近游荡。”这就够了,这样我们二话不说就可以追狼了,追了三十多公里,直到狼跑得无影无踪。
每晚睡前去马厩已经是多年的习惯了。
有惊险,更有平凡的坚持。
军马卫生员李广跃,在勤务班干了7年半,是目前班里当兵时间最长的。
从牧校毕业的李广跃,直接上了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并不负责看管夜马,但每晚睡前去马厩转转已经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就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发现马厩里有一匹老马用头撞墙,肚子鼓得像个大锅。
“马厩的地面湿漉漉的,我最怕马躺在地上受凉胀气。”在被放气和麻醉后,李广跃忙了大半夜,不知何故他得到了治疗。李广跃拿来一件军大衣给马披上,在马厩里呆了一夜。
工作之初,家里介绍了一个对象,“同行,护士。”女朋友在西宁一家大医院工作,而李广跃天天驻扎在草原上给马治病。
总是看不到上面,女友一气之下,赶到了服务班的驻地。艰苦的环境,非但没有吓退女友,“回去后她跟她妈说,这个军人靠谱,我结婚了!”
现在李广跃的女儿两岁多了。他期待着她长大,带她去草原骑马。
与军马“相依为命”,马成了士兵的亲密“战友”。
服务类,一水“90后”。这张稚嫩的脸因高原而粗糙坚韧。
仓家入伍之初想当坦克兵,现在养马乐在其中。
马,1996年出生,已晋升为勤务班副班长。“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受了两处骨折。他的左肩和右肩都贴满了钢板,他从来没有喊过疼。我一出院,就马上跑回去报到。是块硬骨头。”
钢就是这样炼成的。
常年与军马“相依为命”,马成了战士的亲密“战友”。去年有15匹军马退役,勤务班的战士抱着老马流了很久的眼泪。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退役的战马“杂毛”居然跑了几百公里,又找到了这里。
一名士兵骑着“小四”经过一处悬崖时,不慎掉下悬崖。幸运的是,士兵紧紧抓住缰绳,没有松手。“小四”拽着缰绳使劲往回拉,终于救了战士一命...
(范、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