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底特律(美国底特律有多乱)
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底特律,曾是密歇根州(现兰辛市)的首府。它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所在地,享有“汽车之城”的美誉。1920年前后,在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的影响下,底特律是仅次于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的美国第四大城市。
▲底特律地平线
然而,曾经创造繁荣的底特律在20世纪下半叶持续衰落,人口减少,税基流失,基础设施落后。其内城房产价值不断下滑,大量闲置房屋空,很多地块的废弃率高达一半以上。进入21世纪,底特律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为什么这么远?
▲底特律到处都是空设定的房子。
第一,从皮毛交易中心到城市化
701年,一位名叫凯迪拉克的法国军官发现,底特律河沿岸的土地不仅极其适合定居,而且可以为在五大湖盆地航行的法国船只提供保护,同化当地土著。
▲底特律河的位置
所以方便他在当地设立定居点,当时是法国的“新法兰西”殖民地管辖,这也是底特律建城的开始。
▲底特律河两岸
但是法国没有大规模开发底特律,所以失去了水路的咽喉。18世纪中期,英国、普鲁士等国与法国、奥地利等国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欧洲爆发“七年战争”。战后,法国庞大的“新法兰西”殖民地易手给英国。
▲18世纪的北美
赢得独立战争后,美国继续向西扩张。五大湖周边地区因为水生植物丰富,土地肥沃,成为美国觊觎的对象。794年,与法国再次交战的英国为了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与美国签订了《杰伊条约》。其中底特律及其周边地区是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的。
底特律,以连接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的底特律河命名。当地海岸低平,土壤肥沃,航运条件便利,所以早在欧洲人定居之前,这里就已经是印第安部落间重要的皮毛交易中心。
底特律早期深入内陆,人口稀少,所以发展非常缓慢。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直到1802年才升级为“镇”。然而,随着1825年连接伊利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工程竣工,底特律的发展速度立刻有了质的飞跃。
▲伊利运河
这使得在五大湖盆地周围开采的铁矿石、煤矿、木材、毛皮和其他重要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底特律运出。由此,底特律成为五大流域的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与此同时,在1827年,俄亥俄州还修了第一条穿过沼泽通往底特律的邮路。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底特律的发展速度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大湖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工业区都位于该地区。美国五大湖周围的工业区一般被称为“铁锈地带”。
南北战争前后,底特律逐渐迎来了工业化时代。由于五大湖周围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底特律在这一时期得以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兴建各种工厂。
当时底特律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底特律河沿岸,方便了原材料和加工产品的水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底特律有900多家企业,产值3300万美元,规模不小。
二、世界汽车城:佛爷?灾难?
1896年,一位名叫亨利·福特的机械工程师在底特律的一个小车间里成功地制造出了一辆汽车,并于7年后创立了著名的福特公司。随着福特公司的成立,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彻底改变了底特律的命运。
▲福特总部
1913年,福特公司用流水线装配汽车,不仅使大规模生产汽车成为可能,而且节省了生产汽车的时间和成本。
当时福特公司生产的T型车基价从950美元降到250美元,工人每日最低工资提高到5美元(几乎是竞争对手的两倍),最低工作时间减少到8小时。
▲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
由于汽车制造技术的革新,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形成垄断。因此,当地产业集群效应出现,带动同类竞争对手或相关配套厂商迁入。到1925年左右,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都将总部迁到了底特律或其郊区,使底特律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汽车之都”。
▲福特红河工厂。在全盛时期,有多达9万名工人在2平方英里以上的工厂里同时工作。
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底特律的城市发展。1930年,底特律人口达到156.9万,是1900年的5.5倍。城市的建成区也从1890年的28平方英里扩大到1925年的139平方英里。
汽车的日常使用给居住在郊区的普通人带来了便利,从而加速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张。以洛杉矶为例。1890年,这里只是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到大萧条前夕,人口已超过120万。
▲底特律历年的人口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后,底特律的发展一度进入萧条。但由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发达,二战时迅速将民用汽车生产线转为军用生产。
据相关数据显示,底特律在战争期间生产了美国92%的军用车辆、50%的发动机和56%的坦克,被誉为“民主的兵工厂”。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底特律也存在非常严重的经济问题。
▲1942年的底特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底特律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强大的工会、昂贵的劳动力成本和高税率也成为影响市内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
当时底特律周边地区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也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迁出底特律。
▲美国工业分布区域的变化
同时,汽车制造业在底特律的主导地位也制约着底特律的发展。然而,底特律的几大汽车制造商仍以民用汽车制造为主。导致底特律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实现产业转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和日本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异军突起。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的时候,日系车因为能耗低,迅速占领了美国车的市场。以福特为例。从1978年到1982年,其汽车年销量下降了42%。底特律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受此影响,直接导致失业率上升,人口流失。
▲日系德系车的崛起。1961-2016年美国汽车市场品牌份额变化。通用和福特曾分别占据46%和29%的份额,但2016年只剩下17%和15%。
第三,夕阳下的底特律。
由于底特律经济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其社会问题也很严重。最终这些问题密集爆发,导致底特律黑人和白人群体严重对立,底特律堕落为“罪恶之城”。
▲底特律制造业缩减图表(1947-1977年)
战后,随着底特律城市化进入郊区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白人开始随企业迁往郊区。另外,当时北方地区正处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工业建设急需廉价劳动力。因此,大量自由黑人从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地区涌向北方谋生。
▲底特律这些年的人口构成,白人从90%下降到10%
廉价劳动力对底特律这个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来说更为重要。到1960年,底特律的黑人人口从战前的不到10%上升到28.6%。
▲从1950年到2016年,底特律损失了数百万人。
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黑人数量,底特律的白人也非常不满,并将其视为一种威胁。他们不仅拒绝把房子卖给黑人,还在就业上存在歧视和阻挠,导致两个群体对立。底特律市政府非但没有采取措施加以阻止,反而默许了“住房隔离”的合理存在。
▲底特律种族分布图(2010)每个点代表25个人:白人(红色)、黑人(蓝色)、亚裔(绿色)、拉丁裔(橙色)和其他(黄色)。黑人主要分布在底特律市区。
因为黑人在内城占据了白人的生存空间空,有能力的白人都搬到了郊区,这使得底特律市政府对郊区学校的投资增加,而内城黑人孩子的学校却因为教育投入的减少而举步维艰。黑人落后的受教育率使他们无法胜任一些技术工作。
黑人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了著名的“1967年底特律种族骚乱”。这场由底特律警方突击检查酒吧引发的暴力骚乱持续了7天,死亡43人,伤亡数千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之后加速了底特律内城白人的外逃,导致了底特律税基的进一步下降。
▲1967年底特律的种族骚乱
单一的汽车制造业,作为底特律经济结构的一大缺陷,导致大量企业流失。黑人的涌入加速了白人的外逃,从而导致底特律税基的减少。占据内城的黑人由于就业率低,无力为底特律提供更多的税收。这样一来,底特律负担不起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内城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而企业和白人也加快了迁出的速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底特律的收入分配图,内城人赚的少,郊区人赚的多。
为了改变底特律的现状,底特律市政府在20世纪70-90年代也进行了一些大拆大建。为了引导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底特律还建设了金融区和多个高档住宅区,同时斥巨资建设快速交通系统。此外,各种健身房和赌场的建设也是政府的重点建设目标。
然而,底特律市政府的努力,除了赌场经营上的成功,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底特律的衰落。底特律的人口仍在减少,1980年人口为120万,2015年不到70万。
进入21世纪后,底特律的失业率、贫困率和犯罪率在全美城市中名列前茅。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到2013年,底特律已经借了185亿美元,根本无力偿还。2013年7月,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
▲底特律目前的沿河风光
与战后局限于汽车制造业的底特律相比,战后的美国其他城市早已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并迅速实现了城市转型。原本是石油工业城市的休斯敦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业,旧金山则依托硅谷发展电子科技产业。这两个城市都成功避免了成为第二个底特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