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告诉别人我正在研究精神分析或者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时,我通常会得到两种反馈。
一种反馈认为精神分析如此深奥神秘。这些人在崇拜精神分析技术的同时,与精神分析保持着足够长的距离——因为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太难理解;
另一种反馈则认为精神分析不过是过时的老弗洛伊德的废话。毕竟那些关于无意识恋母情结、性冲动、攻击冲动等的解释。真的很不舒服。
在这两条反馈中,其实潜伏着同一个问题:
精神分析真的有用吗?
它如何帮助我解决心理问题?
为了表达方便,在这里,我们把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精神分析和动态心理治疗称为精神分析治疗。心理治疗是基于弗洛伊德、他的合作者和追随者的思想——也就是说,精神分析起源于弗洛伊德,但精神分析不再只属于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时代,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改善“神经症”的症状——即歇斯底里、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现在,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包括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成瘾问题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虽然精神分析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起源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证明这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精神分析是如何工作的?
有人说,心理治疗不就是“言语治疗”吗?当然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实际上,这只说对了一半。如果只是聊天就能起作用,为什么有时候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和朋友聊天并不能解决你真正的烦恼?事实上,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说的最多,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倾听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患者了解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潜意识,探索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发现自身中反复出现的反应模式,最终通过提高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治愈。
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分析,但毕竟我们对自己的分析有着强烈的主观偏见——我们很难体会到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不想去关注的感受。所以,当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来改善目前的状态时,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样的精神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比较靠谱?
首先,从培训经历来看,他/她必须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精神分析培训或动态心理治疗培训,一般需要几年时间。除了学习理论之外,还应该定期对他/她进行监督,他/她还应该接受精神分析师的分析(这也叫“亲身体验”)。
其次,因为这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所以为患者匹配心理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分析师不一定能帮助到眼前的患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可靠的精神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不会告诉你他/她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更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能解决。他/她只会邀请你,“你试试,我们能工作到什么程度?”
最后,可靠的精神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和其他可靠的心理治疗师一样,需要接受职业道德培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自我探索环境。
想要接受心理动力疗法并使其发挥作用,除了要有一个可靠的治疗师,对患者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做心理动力疗法?
1.患者有寻求帮助的主观意愿。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参加治疗,并不是强迫你来,而是你真的觉得需要心理帮助。
2.愿意花很长时间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
对于动态心理治疗,患者每周会见心理治疗师1-2次,而精神分析则更频繁,要求每周见分析师3-5次。每次45或50分钟。然而,对这样一个频率的自我探索可能需要数年来计算。变化会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发生,每个人的速度不一样。在此之前,你需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心理准备。
虽然经典的精神分析一般都是长期的,但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短期心理治疗方案也有很多。一般这种疗法侧重于患者当前生活和治疗互动中的人际功能,对患者来说也是很感性的。
3.发病时的病人不应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对于这类患者,最好的选择是先通过药物控制症状,缓解病情。病情稳定后,可以一边吃药一边接受心理分析。
4.自杀/自伤、冲动或伤害他人行为的患者,不应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因为这样的冲动或行为会将治疗置于不安全的环境中,精神分析师/动力心理治疗师会将大量注意力从患者或他人的人身安全上转移,而不是专注于探索工作。如果有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想法,治疗师经常会和患者讨论,让他们签协议,要求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要实施这些想法,并为他们提供应对这些想法的应对方法。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本文将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称为“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患有某种精神障碍的人才能使用这种自我探索的方法。
其实精神分析只是一种技术,有一般心理问题或者想自我成长的人也可以用它来达到目的。他/她也可以被称为接受精神分析或动态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希望通过精神分析,我们都能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进而找到自己走出心理困扰的方法。
参考资料:
1.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曹晓鸥、顾淑青等。翻译。精神分析疗法:实践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翻译2。威廉·j·斯托克顿、李辉、殷放、李孟潮等。现在我全明白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罗伯特·j·乌尔萨诺,斯蒂芬·m·索南伯格,苏珊·g·耶戈,林涛和王丽英译。精神动力心理治疗简明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持权属证书联系本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