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葬岭,汉墓坡”
作者倪
盗墓贼中有一句口头语,叫做“秦葬岭,汉墓坡”。这是盗墓者长期盗墓活动的总结,与古代的葬俗和现代的考古发现相当吻合。汉代这种“葬山无顶,葬坡无脊”的葬俗,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民国时期盗墓活动比较活跃的湖南长沙,这一带的土夫子对当地各个朝代的葬俗相当熟悉,并以此来指导盗墓。上面提到的蔡盗墓专家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在《民国盗墓史》中对此做了一个总结。之前长沙土夫子保守的“寻墓探穴”秘密,可以总结为四句话:“春秋战国埋山,秦汉埋墓;东汉选山腰,隋唐宋立山坡。”
(河南永城芒砀山山坡的盗洞,见红圈内,就是依“汉埋坡”规律寻找的)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的:就山势而言,春秋战国及西汉初年的墓葬大多埋在山的最高点,或山顶附近;西汉中后期的墓葬喜欢葬在山脊上,地势比先秦墓葬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多在山腰开凿;隋唐宋墓一般埋在山坡坡下。根据这个秘密,结合一些诚信常识,很容易找到相应时代的古墓。想找到先秦时期的古墓,就得去山顶探险;想找到唐宋古墓,就得去山坡上探险。在山坡下寻找战国墓葬是徒劳的。同样,在山顶也不可能找到唐宋时期的墓葬。
这套秘笈,被当地考古学家掌握后,加以应用,屡试不爽。
虽然秘诀是湖南盗墓贼的经验,但也可以用在中国其他地方。如江浙一带的吴越古墓葬,一般选择山顶建穴,或土坑或石室。现在做了很多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民国盗墓贼埋山顶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苏北鲁南的盗墓贼还是知道这种方法的。2009年,一伙盗墓贼在徐州经济开发区一座叫雅山的山上发现了一座贵族墓,并成功盗走(见下图)。
当年7月28日,一位市民到内崖山查看自家豆田时,发现豆芽明显少了,而且被踩得很厉害。在地面掀开一层虚土后,发现了两个装满土的蛇皮袋。移动你的口袋,露出一个很深的洞穴。洞穴呈长方形,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洞口的蛇皮上有两根铁管,斜插在洞口的土层里...接到报告后,徐州博物馆考古队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经勘察,确定为汉代墓葬。由于看护不便,为防止盗墓贼再次光顾,经批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从地形的变化去寻找古墓,在民国盗墓圈是公开的秘密。一般盗墓贼都会在雨雪天出来“找工作”。一方面不容易发现恶劣天气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容易暴露古墓。古墓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历代人造土的破坏,古墓这类标志一般都消失了(如果有古墓,就不需要探洞的秘密了)。
这些被埋的墓平时不容易看到,但在雨雪天就容易了,所以盗墓贼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出来“踩点”。
(雪天,地形显示清楚)一场降雪过后,地面起伏,坑坑堆积,在平原地区找墓非常有效。但是,一场雨之后,或者雪融化之后,根据土壤吃水的不同,干湿状况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人工夯实的熟土在哪里,生土在哪里。以长沙地区为例,墓坑的填充物虽然是夯土,但吸水性比生土强。坟墓越老,越潮湿。尤其是西汉墓葬,由于普遍采用大量黄土进行封填,因此比当地常见的红土吸水性更强,粘性更大。这一特点为寻找墓葬带来了便利。雨后天晴的时候,就不需要用短柄锄头挖墓取样了。一眼就能找到古墓,因为坟坑是湿的,附近的土是干的。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公众号jsnjnfl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