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科举是中国世界的一大发明。众说纷纭,但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是事实。
记得第一次看到试卷“糊名字”是在1965年我考上初中的时候。
交卷后,老师把所有的卷子对齐叠好,背面垫上牛皮纸,折起来盖住横线以上写有姓名和学号的部分,反复折几次,然后用锥子斜着扎几个孔,用纸绳穿上。你能看透的只有擀面。学生们表示,他们害怕阅卷老师知道考生作弊。我突然觉得庄严肃穆。我以为学校真的很聪明,但是看了一些书才知道这种方法已经用了一千多年了。真宗时(道光三年-干兴元年(997-1022)),进士之初,学者尝试用贴名法,以矫正私事之弊
准确的糊名制度始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
这是科举史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就是礼部试行抄写法,设立抄写院。收卷后,封好卷头号,送到转录所。宦官的抄写官指挥数百名书法家抄写抄本,然后送到考官那里评卷。此后,在宫廷考试中推广了抄写法,各级贡院都设立了抄写所。
当你在宋真宗时,你不仅要粘贴试卷,还要避开你的亲戚。
“张世勋以监察御史为巡店官,因白总管司有亲戚中进士,明日当试,愿避嫌。师傅不听,师训却被自己的话牵着鼻子走。真教派是真的。因此,从今天起,如果举人和测试官之间有怀疑,试试另一个头。从此以后就不要尝试了,把建议当游店。没有隐私的空间。易太监,不知何年始。”(见《宜颜的谋杀》第5卷)。此事在《宋史》中也有见证,“自淳化末年,贡停五年。真宗即位二访,高句丽朝一人。一是国子监,开封府的龚氏,嫁给了官老爷,于是两司互相多考,命官不得试。(见《宋史》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八十。选举一。主题)
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宗赵恒(968-1022)是赵光义的第三子,族谱名赵德昌。执政25年。有向辽缴纳30万两白银的“唐元之盟”,也有将北宋推向人口过亿的封建社会顶峰的“咸平之治”。留给历史的是文武反腐的七条:
清醒的头脑不会以情绪、好恶来影响政治事务。
公平诚实。
修德以德服人,但不以武力压迫人。
务实不求名。
仔细观察民情,不公平地惩罚他们。
勤于教书育人。
努力消除不利因素。——这七项原则,今天有些以人为本的公务员还没有做到。
1967年,趁着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校革命,我第一次回老家。那时候农村落后,晚上点煤油灯。晚上早点睡觉。睡梦中觉得有光,眯起眼睛发现奶奶正拿着油灯看着我。还在睡觉。却听她老人家叨咕“书中有金屋,书中有颜如玉”。那时候老家的孩子都不看书,我就假装看小说。但也令人费解,甚至可笑。长大后,我读了几本书,才发现原来单词也来自宋真宗的赵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