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作家、画家——冯骥才(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作家、画家——冯骥才)简介

2000年,中国有371万个自然村,2010年有263万个。每年约有9万个村庄消失,平均每天减少80至100个村庄。少数民族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如果他们的村庄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民族也就消失了。这是该国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是“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也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画家——冯骥才先生。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曾任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委员。现任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会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他是文革后兴起的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1985年后,他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是教育。朋友说,一个有文化的人,最好的归宿是晚年把自己安顿在一所大学里,整理思绪,做研究学习;但我上大学是出于强烈的现实责任感。

我说责任,是因为我身边有识之士、有出息的年轻人太少了。我想在学院成立一个真正的人文工作团队。我不喜欢在象牙塔里坐着说话,也不喜欢高不可攀。我追求活着的思想,就是能在思想中听到现实的脉动。

同时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缺乏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人文精神。我想在大学校园腹地打造一片纯粹的人文绿地。因此,我院的座右铭是“热爱真善美,关爱天地人”。

我对研究生的最高要求不仅仅是优秀的论文,而是眼界、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社会文化责任感。

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经典、纯粹的文化精神首先应该由大学来体现。

学院的背后应该是独立思考、积极自由的理念;学院的面貌,应该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气质和清澈淡定的眼神。

冯骥才从小就热爱艺术、文学、音乐和各种球类运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在天津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产生了兴趣。

因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经历,他在80年代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1995年,他亲自担任电视剧《宰相刘》的艺术顾问。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的大量宣传工作。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和大学教材,如散文《珍珠鸟》。

已经年过七旬的冯骥才也渐渐远离了作家的光环,一年有大半的时间奔波在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之间,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的保护问题。人们称他为“保护传统村落第一人”。

从2003年开始,大丰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记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地调查获得的数百万字、数十万张图片、数千小时录音、数千小时视频资料。

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完成了从一个文艺家到这样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角落信息资源的色彩转换。

冯骥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他要把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留下的所有民俗文化,从古村落到口袋,包括民俗、民间文学,做一次地毯式的排查,一做就是10年。

冯继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亚于长城,抢救古村落是和时间赛跑。冯骥才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依然阻挡不了传统村落在城市化大潮下的消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